欢迎进入金坛区金沙高级中学网站!
设为首首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党群工作>>理论学习>>理论学习>>阅览文章
学习材料(七)---卢志文:传统文化不能往回走 教育改革要理清头绪
卢志文:传统文化不能往回走 教育改革要理清头绪

作者: 佚名 | 发布时间: 2014/11/25 15:23:50 | 5539次浏览

卢志文:传统文化不能往回走 教育改革要理清头绪

20141124 17:18来源:凤凰网教育

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凤凰网、凤凰网教育于1123日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举办金凤凰教育论坛,特邀教育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教育热点话题,见证教育改革成果,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凤凰网、凤凰网教育于1123日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举办金凤凰教育论坛,特邀教育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教育热点话题,见证教育改革成果,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本届金凤凰教育论坛主要围绕传统文化”“教育改革”“教育强国三个话题展开讨论。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徐辉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刘堂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中国教育网执行总编辑任蕾等出席论坛并发表精彩观点。

以下为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在论坛中的精彩观点:

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

要与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传统文化不能往回走

今天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事实,包括学校微观领域,这是很好的现象。为什么他会重视,是因为前面丢的太多,所以现在要重视,事物是螺旋发展的。但这种重视的背后也有一些问题,就是我们到底把什么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留下来,这个过程我们认为是不够的。因为大家觉得缺乏了,就把含有传统文化的东西拿到学校中来,就表明我具有传统文化,这就会有一系列的问题。我觉得我们需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我关注这样一个问题,比如把中国放到全球的背景下,你会发现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和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最近我找到一句话:和整个世界走在一起。但我之前的理念是:培养走向世界的中国人。若干年前我们这样提是好的,但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这样了,我们更不要把孩子培养到走向世界的那个地方。

我们就是世界,我们要与整个世界站在一起。如果要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传统文化就不能往回走。所以我特别认同一位历史学家的观念,他是用江河来比拟中国文化。他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从若干个系组汇聚起来了。这一定是中华民族那么多传统文化的基因,但它最终一定是汇聚成洪流,是往前走的,不可能倒过来往后溯。

在这过程中,中国近现代那么多人去探索、去追问,其实都是追问的这个问题。近百年的中华民族的根本问题是一个问题,中国能现代化了吗?我认为这才是一个观念,这是讲民俗的观点。到今天中国能否真正实现全方位的现代化,而非处在某个狭窄的领域,这个问题不能回避。传统文化要放在这个大背景下去干才行,而不是把传统文化的一些糟粕当宝贝,这样有可能出问题。所以还是要开放,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拿进来,使中国人更有力量,中国人走向世界是以中国人的面貌面向世界的。

人是文化载体 让传统文化活在中国人每个细节中

文化发展中有高度的融合性,不要把它对立或者割裂开来。比如传统文化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在今天不管在哪里,这样的文化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很现代的内涵。

回到现实中,我们发现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我们也在弘扬传统文化,可是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好的东西,我们丢掉了。我们丢掉的部分恰恰与今天的世界文明相对立的。

我们中国人到外面去可以看到,很多旅游场馆里,宾馆的说明书没有中文。可是大厅里面不准随意吐痰,用的是简体中文,这值得我们反思。中国人的孩子将字刻在埃及神庙上,一夜之间全球闻名,这应该谁来羞愧,这值得我们教育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应该落到实处,让文化活在每个人身上,人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如果广义来说,文化应该表现在方方面面,但最终人是文化的载体,应该是活出我们的文化,而不是讲出我们的文化,表演出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活在中国人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让中国人成为受人尊敬的地球的一员,或者地球村的村民。我认为这就是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学校教育其实肩负着非常重的职责。

今天这个时代就是非常伟大的改革的时代

改革有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变革的时机,一个是变革的阻力。实际上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就是一个改革的时代,而且是非常伟大的改革的时代。套用陶行知一句话说:人人是改革之人,处处是改革之地,时时是改革之时。

为什么还要讲改革的时机呢?因为重大的改革需要讲时机,二是教育改革也要讲时机。因为教育关系重大,面向活人不容试错。所以教育改革,要关注时机,或者要营造氛围,做充分的准备。

再说到改革的阻力,其实它是动态的。我们不能说某一个群体或者某一个环节是一个阻力,把这个环节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它可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有可能在一件事情上,在一个时期是改革的动力,可能转为同一个时期,有可能变为改革的阻力。

教育改革重要的是理清头绪 到底从哪里入手

最关键的我们要理清头绪,到底从哪里入手,这是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方面。比如高考是一个指挥棒,我们认为高考是有问题的,高考的问题的确在教育当中,这个指挥棒没有正确的指挥带来了问题。我们想解决的办法,比如把指挥棒取消,不用高考录取,这种思路可能是错的。因为把指挥棒取消,就像我们的十字路口,交通红绿灯乱指挥了。高考作为指挥棒的存在,我们如何去改革它,在这过程中,马上就会发现有一系列的问题在。

你会发现在高考的指挥棒上还有一个用人的制度,这也是指挥棒,比如这个指挥棒比高考还厉害。有用人制度在的话,大家就会追求水平。如果我们用人用实际水平去招的,小学生也可以用,唯才是举。

即使高考制度建立起来后,我们发现也有问题,比如素质教育,高考把素质好的人考出来,我认为这不矛盾。教素质就考素质,分数高就等于素质高,素质教育跟应试教育就是一回事。因为你有本事把分数提高,分数高就是素质高,这个分析错了吗?我认为一点都不错。现在的问题是,高考的分数与素质脱节了,因为考试技术没有解决,我们没有在这方面研究,导致我们的考试技术很落后。本来是考素质的,结果是通过考学科代替考素质,而且现在是通过考双基代替考学科。

考双基也有误差,可是好一点。可是我们考双基的,又有较多的考知识和技巧,知识可以通过死记硬背解决问题,技巧可以通过多练也可以的。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应试教育,可是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因为我们的考试技术没有过关。为什么考试技术不能过关?比如国外的考试技术明显比中国先进,还需要变革机制,回到国家改革开放的大业中来。我们中间相互制约、相互牵扯,包括教育,所以我们也是期盼教育思想进一步解放,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变革程度进一步加深,也包括其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职业教育市场化才有动力 该放的就要放手

我们学校也有高职,同时我们在浙江属高中,所以对浙江的高考改革我有一些话要说。一是职业教育,从我们办职业教育,最大的职业教育来自于国家的政策。包括985211其实也一样,我们要给学校助力,用公办的方式去办,活力是不够的,动力也不够。真正的动力的源泉是什么?把它放到市场,它自然会有强大的动力去生长。这不光是211985的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比如职业教育引入了民营机制,这是很好的。就让那些有民营机制的学校好好发展,可是你看看怎么制约他的?招生不允许自主招,收费也是统一的。也不分文理科,最后发现这是很糟糕的一种政策。比如不同的专业都是一样的收费,这就刺激民办的高职,只办文科专业就可以了。成本很低,这样一来利益就好了,这就刺激了大家办这种低层次的教育。这种低层次的教育孩子学不到本事,家长怎么会送孩子到这种学校来。

我觉得最终走向的道路就是该放的放,不该放的不放。比如让政府办一个淘宝,办一个阿里巴巴,是绝对不可能办成这样的。政府在推进教育发展过程中,要用市场的力量和杠杆解决问题。

这就是管控过度,最后走向反面。就像爱孩子的妈妈,特别爱孩子,希望孩子好,结果把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都占了,这样的孩子实际上就不好了。

今天中国教育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我觉得我们要该放的就放手,像当年的电视机行业那么落后,最后放开以后,反而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行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教育具有先导性、战略性那么重要,可是因为那么重要,所以我们说不要先改教育,应该把它放在后面,这恰恰相反成为制约。今天的教育,实际上已经严重的滞后社会对它的需求,而且中国大国的崛起,没有教育的支撑绝对不可能实现。今天中国教育的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怎么改?我觉得首先第一步是解放思想,要把该放的就放下来。

第二步是人事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瓶颈。像国营企业、大集体企业等当时的身份是不可以转换的,后来打通了,去哪个企业都可以,只要有五险一金就可以了。而教育,所有的事业单位应该是一个养老保险,无论是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而且公办学校的老师和民办学校的老师可以随时流动,这样教师的活力就有了。

第三步政府找好边界,该管管到位,不该管放到位,该扶持的扶持到位。这个国家有那么强大的民间智慧和力量,这个国家有那么多优秀的人,他们一定会在各个你意想不到的领域中创造奇迹。

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可以去看中国与世界教育强国,现在家长和孩子可以用脚本投票,但我们看今天中国出国的孩子数量可以用爆炸式来说,有三个特性,一是低龄化,二是优质化,三是平民化。我觉得这个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强大的程度,如果调过来,美国的孩子用这种方式到中国来上学,我看中国就是一个教育强国。

太过功利的教育一定会带来创造的泯灭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或者说也叫中国智造。这个转型,首先我觉得在教育路上体现出来,比如我们要培养产业工人,这个人听话就够了。但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光听话是不够的,所以教育要关注个人,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角色首先要转变,过去是背桶人,现在是挖井人。你的课堂原来是讲堂,今天必须要把它变成学堂。教师原来是工程师,要塑造一个孩子怎么样,你头脑中早已经有了孩子的样子,把孩子塑造成那个样子,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你就只能做教练,不能做工程师。教练可以培养出超过自己运动水平的运动员,如果你是工程师,就造不出突破你的思维层次的哪一个产品。这些转换都需要教育、教学当中的深刻变革。

还有一个专项是教师要从参观向导,变成探险向导。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是探险向导,那个地方你没有去过,你可能跟着孩子一起去,在旁边给孩子一些呵护和指导,这个过程一样是探索的过程,需要我们教育的深刻变革。这个变革在现实的教育当中,我们看之后会很失望。我们今天应该注意应然的教育,人是有个性的,这时的教育一定是多元的,一定不要办模子的学校,一定是在各种各样的学校当中成长起来,学校的开放,才会带来学生和教育的生态活力和百花齐放,多元人才才会涌现,创造型人才一定是在这当中,而不仅仅是用分数把孩子桎梏了,太过功利的教育,一定会走向一致化,这样就带来了创造的泯灭。

我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话我非常反感,所有有起跑线的,或者有抢跑技术的,都是短跑的。人生比马拉松还长,所以今天的教育实际上是深刻的变革,不是一点就能解决的问题,要从整个办学体制到教育观、质量观,直到课堂、考试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转换,这是任重道远,而且是非常紧迫的。

最终在学生身上看到我们教育的成果,而不是让孩子去适应学校,适应老师,适应课程,适应考核,这个转换是非常关键的。

学校适应教育改革趋势可采取三个步骤推进

我在基层做学校,我是校长,我关注的是校园里如何适应这种趋势,在学校里有三个步骤可以往这个方向推进。

一是课堂变成学堂,不是讲堂,通过小组合作,让孩子在课堂中获得解放。这是培养孩子创造力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因为他不再是知识接受的容器,成为一个学习者。这样在这个课堂当中就是一个相互讨论的氛围,创造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闪现。但这个过程是很难的,因为让教师把讲堂变成学堂,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我们在学校给老师规定了六个不讲:学生未学已懂教师不讲,学生自学能懂教师不讲,学生互助能懂的教师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不要讲,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这样一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体,创造才有课题。

二是课程。

三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我们可以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当我们把以学习者为中心时,学习资源根本不够。我们在学校提供各种资源,同时我们在大的应试背景下小心的前行,不能完全无视应试的教育,只能实现这样一个转型。我们期盼的是社会环境好,特别是高考的指挥棒如果能够朝创造的方向走,我们就有了很好的环境与我们呼应。这是我从基层角度来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