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质量的本质
——在中国(江阴)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 俞敏洪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里演讲,很多不安,因为我知道这里坐着很多校长,校长都是教育专家,我是教育领域的江湖郎中,所以只能东拉西扯,漫谈一下我对教育的体会。我不是搞正规教育的,尽管新东方系统里有中小学校,在江苏扬州投资建造了一所和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差不多规模的学校,占地近500亩,有4000多位中小学生在里面学习。我知道中国的公立中小学系统在全世界是最完整的系统,也是最强有力的系统,中国的公立学校,中小学校校长基本上都是教育专家,所以,要让我来谈教育谈质量,我只能谈我知道的一点东西。
我现在做了一个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培训机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400多个教学区,有10000多个老师,大部分都是教英语的,接近2000个老师是教语文、数理化、历史、地理等课程的,每年来到新东方学习的学生有二百多万。关于教育,我想讲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我的女儿今年是15岁,刚好处在一个最为关键的年龄阶段。当我们面对教育的时候,我们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是培养他们以高分进北大清华?还是培养其他很多更重要的东西?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对于一个家长来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现在,从我对孩子的观察及我周围的成功人士交往来阐述要培养孩子什么。
我的这个人是老师出身,一旦进入某个人群中间我就要去分析这个人群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现在我在企业家人群中比较多,我就会去分析阿里巴巴马云为什么成功,百度的李彦宏为什么成功,蒙牛的牛根生为什么成功,汇源果汁朱新礼为什么成功,联想的柳传志为什么成功。因为我和他们打交道,吃饭、喝酒、聊天、开会。我除了听他们的思想以外,会观察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征,这些人拥有什么样的特征,是因为他们受的教育太好了?考了北大清华了?还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其他的特征能够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这个特征反过来就能引用到我们对孩子的培养上去。我的第二个朋友圈就是政府领导,也就是政治人物,比如说我这两天来到江阴后,与市委朱民阳书记、教育局屠湘如局长等一些江阴的领导吃饭、聊天、开会,大家都知道中国政府跟学校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如果你们所在的城市的市委书记对你那个学校特别关注的话,你那个学校的质量就会迅速提高。因为他会提供资源支持,这个支持有的是精神上的,比如他在各种场合夸你这个学校,虽然他一分钱不用出,但是你就会感到很有信心;有的时候是物质上的,像南菁中学这个新校区,投入四个亿来建,就是物质上的支持。
我和政治人物打交道,我也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成功,因为在中国其实能人很多都在政府中。大家都知道中国政府是一个大平台,在中国政府个人一旦做了某个领导以后,他动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贡献,或者动用自己的能力破坏社会的力量都很强大。比如说,有的城市的老百姓很喜欢这个城市的领导,但有的城市老百姓不喜欢这个城市的领导,我们做分析,这个分析就会又扯到教育上来,他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所以才当了政府领导? 还是并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比如说,胡锦涛是清华毕业的,李克强是北大毕业的,我们好像可以说他们和名牌大学有关。但温家宝是地质大学毕业的,不能算是真正太名牌的大学毕业的,对吧?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大学的教育和这个人的关系有,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教育。如果说好的大学就必然出优秀的政治家,那中国的所有政府领导都应该被北大清华包了。其实北大清华也就那么几个人在当政府领导,对不对?这样一分析以后呢,回到教育的根基上来,就是我们教育孩子们,难道分数就必然促使孩子一辈子成功?好大学就必然让一个人最后成功?最后我的答案是半否认半肯定状态。原因很简单,如果说分数考大学就决定了他终身成功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应该要做的事情就是分数。但是我们又发现并不是这样,另外一些因素来决定这些人的成功。
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人的成功呢?我们后面会谈到。我们会发现尤其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肯定不仅仅是分数,但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非常可惜的是,不管怎么改都是往分数方面引导,虽然我发现领导们在抱怨中国的高考,因为高考就是分数引导系统,我跟教育部的领导也反复探讨过这个问题,高考为什么不能改的更加好一点?我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不是革命主义者,对高考改革我不主张把高考推翻了重来,甚至于把高考整个体系都破坏掉,我主张高考是要坚持的,高考的模式可以进一步合理化的,那么高考以外的其他辅助高考的手段,包括特长生招聘,像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我觉得都是对高考补充的好现象。我们不能完全否定高考,也就是说高考不要了,只要高中向大学推荐,或者说各个大学自己考就能把学生录取,这需要中国达到一个完全讲诚信不讲人情的水平,但中国两千五百多年来,诚信体系就从来没建立起来,没有建立意味着什么呢?一是做任何事情都可能会作弊,在清朝科举考试惩罚得那么厉害,只要有一个人发现作弊现象就被满门抄斩,但是清朝每年科举都有作弊现象。现在也是,对高考作弊的惩罚也很厉害,但依然有作弊现象,在中国人的心中好像作弊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培育出了一个超级人情社会,既然是人情社会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我和你认识了,那么我们就能够互换资源,而且常常会破坏规矩互换资源。在西方社会你跟我认识跟你占有的资源完全无关。比如说,小布什当初曾经推荐自己朋友的孩子到耶鲁大学去读书,结果耶鲁大学校长给小布什写了一封信,坚决不用这个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不符合耶鲁大学的录取标准,而且把布什还骂了一顿,说你作为总统,对孩子没有判断力,你就把这个孩子写封信推荐过来,有损你这位总统名誉和形象,让美国人民对你这个总统的判断能力产生怀疑。而这封信居然登在了美国最流行的报纸上面。但是在中国要是某个领导写一封信给校长说我要推荐某个人过来,校长就该反复掂量分量了。因为在中国上一阶层对下一阶层的命运有决定权。比如说市委书记对他手下的领导,比如说对教育局长就有决定权,局长对校长也有决定权。这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社会。还有第二个原因,中国学校的校长都是行政化校长,这样就得听从上级领导,否则乌纱帽不保。我们已经讲了十年以上学校去行政化,从大学到中学,但去不了,行政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今天考评,明天调研。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在座的所有校长都明白,如果把行政化去掉了,你什么身份都没有,这个社会上你是什么人呢?现在的校长已经不以当校长为满足了。原来的时候,蔡元培那个时代,你可以说我是社会上的著名学者,我是大学教授,或者说我是大学校长,那个校长是被全体教授推荐出来,本身就是一个超级身份。但是现在,我和校长们谈过这个问题,他们说一方面他们想去行政化,一方面他们不想去行政化,因为他希望自己也是个部级干部或者局级干部。好了,拉扯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中国孩子们的前途,还是靠分数说话比较靠谱。这就是说,高考制度本身已经是中国能够找到的比较公平的一个制度了。所以我不希望高考取消,只希望高考进行局部的改造,比如说我一直认为中国的高考,应该一年考两次,由学生自己选择两次考试最好的分数,去联系学校或者由学校录取。这样的话,孩子们可以相对轻松一点。我对高考制度也有反感。来自于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我。我又喜欢又不喜欢高考的原因是因为我高考考了三年,就是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到了第三年非常幸运的考上了北京大学。我第一年之所以没考上,不是因为我想去北京大学,而是因为一直受的是农村教育,本身水平不够,而且脑袋又相对比较木讷,做事情一般要比别人多加一倍的时间才能做成。我的例子,可以对这所有的老师提个醒,就是说有的时候中等的学生不能放弃,落后的学生也不能放弃,从我身上可以看出来。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我记忆能力很好,因为我曾经把英汉双解词典的四万多个单词全部背出来过,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事情,但是实际上我花了多少年的时间呢?我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坚忍不拔的背,每天墙上贴的到处都是单词。我小时候记忆能力不好,小时候小学老师要我们背语文课文,每篇课文都要背。我发现我常常是班里最后一个背完的。我的好多同学都是老师说背,稀里哗啦读几遍就背了,老师就用大大的红笔写一个背字,学生就很开心。我永远是第一天背不出来的,但是我后来发现,有一个好处,因为我背不出来所以我就必须老在读老在读,所以我通过把这个课文读了几十遍的方式,很自然的背出来。我背出来以后就忘不了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很多同学又开始去翻课本背课文,但我每篇课文都还能记住,因为每篇课文我都花了好长时间才背出来。我从小学到中学毕业,都没有得过全班20名以上。好在我并没放弃自己。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老师不太关注成绩好坏,不象现在成绩好了老师就拼命捧你,成绩坏了老师就拼命踩你,当时没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我高考了三次,但我又喜欢高考制度,为什么呢?象我父母都是不认字的农民,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高考制度,我也永远进不了北大,北大也必将变为官宦子弟和有经济实力的,有社会资源的人的家园,而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农民子弟的学校,这就是我喜欢高考制度的原因。但是恨高考制度是因为它太呆板,以至于让人消耗太多的生命,甚至是牺牲孩子的幸福,牺牲孩子的心情,牺牲孩子的健康。我表哥的女儿,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希望考名牌大学,但是就是在高考那天太紧张了,考出来连基本的普通大学都没有考上,最后去学高考补习班,结果在高考补习班又因为心里太紧张,最后变成了精神分裂症,这就是高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且在中国,因为高考变成精神分裂症的人每年远远不止一个。为了高考成绩上不去而自杀的人也远远不止一个,这就是中国高考制度僵化所带来的弊病。现在的家长,常常告诉孩子,考上好大学就行了,家务活什么都不用干,只要你上好学校,就是父母的光荣,但是他们没想到,成绩对于孩子来说,最多就延续到高考结束,或者是大学毕业。到大学毕业以后,人成功的决定因素已经跟成绩没有关系了。如果说在中小学和大学,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有区分的话,请问我们在座的校长,你们谁是第一名谁是最后一名,请问有多少人在社会上还能说我是老大你是老二?除了体育运动比赛的时候,奥林匹克有冠军以外,这个社会本身是没有冠军的。那么真正的冠军是什么呢?能在这个社会,通过自身的各种的努力,包括在大学和中学学到的知识加在一起的努力,而获得的一个成功的结果。
讲完高考之后,回过来说,很多分数之外的品质是在中小学的时候养成的,这个时候养成的品质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个结果。我小时候是农村孩子,所以天然善于吃苦、不怕被打被骂,因为农村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父母一看到孩子不行,拿起来就一顿臭打。尤其是我们那个时候,兄弟姐妹比较多,好像打死一个没事。所以拿着竹子拿着棍子追着打。这种形象在农村比比皆是。现在也不行了,因为现在农村大部分家庭也是一个孩子,舍不得打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典型的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筷子头上出孽子这样的精神文化氛围。美国不一样,在美国,父亲要打儿子,父亲要被抓进监狱了。如果中国哪一天定了一个规矩,父母打孩子,父母要进监狱,中国基本就完蛋了。当然虐待孩子又是另外一个概念了。但是很奇怪的是什么呢?你发现我们那时候农村孩子有心理毛病的很少,我从小就是被我母亲打大的,我心理比较健康。因为打骂背后没有对你的歧视,打骂背后没有对你的羞辱,打骂背后我知道了父母的辛苦,体会到父母的艰难。因此你就明白你要是不努力学习不努力干活,父母打骂你就是应该的。当然我不是鼓励我们的老师、父母去打骂孩子,我只是想说我们当时的那种环境,潜移默化地锻炼你,遇到失败、遇到挫折、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都不会怕,还愿意去尝试。所以就有了像我们当时高考三年四年这样的人,身心还是很健康。对于我们孩子来说现在的教育我们应该注重什么呢?教育除了分数以外,我觉得要从孩子身上看到成功的特质。我认为孩子应该有以下几个特质:
我认为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心情。什么心情?当然快乐健康的心情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叫真正的心情。比如说,我给家长演讲的时候曾经说过,请问我们的家长都很忙,现代社会不忙也没办法,但是我们总有悠闲的时候,你们闲的时候干什么呢?带着孩子去吃麦当劳、肯德基当然很好,带着孩子去欢乐谷坐坐过山车也很好,但是这个都不是培养孩子的方法。我想请问家长中间有多少人曾经在月圆的晚上,带着孩子坐在湖边上、河边上,或者说开阔的农村原野去看月亮从东方冉冉升起来过?有多少家长曾经带着孩子,躺在一个没有城市灯光污染的草地上看满天的繁星,并且告诉孩子们银河在什么地方,牛郎织女星是哪一颗,北斗星是哪一颗?请问有多少家长在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除了到农家园去吃土鸡以外,还带着孩子去辨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以及它们的生长周期?请问你们的孩子有多少人认识路边上的野花叫什么名字?家长说我自己都不知道,你当然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是一个被社会和城市把人的美好心情牺牲掉的状态。如果不这么做,孩子对生命的热爱,自然的热爱,内心的美感怎么产生?一个对生命和自然没有美感的人,请问他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人?不是赚钱机器,就是害人机器。原因很简单,他不热爱自然不热爱社会,就培养不出这样的心情,他也不可能对生命珍惜,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必然不珍惜别人的生命。我是无比喜欢大自然的,我从小就生长在望不到边的油菜花中间,当时的农村都种油菜花的,生长在无穷无尽的稻花飘香的稻田中间、麦浪翻滚的麦田中间。我小时候没有污染,蓝天白云,天空飘过朵朵白云。我小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习惯,就是到了夏天在房子外面搁一块门板乘凉,当时家里连电灯都没有的,所以没有任何灯光污染,天上的星星是看不到边的。我小时候躺在门板上数星星的时候,我的姥姥就在边上说不要数,说星星是数不完的,数星星你的头发会掉光的。星星确实是数不完的。现在我有一个习惯,在夏天的时候,会带着新东方的干部们和老师们到蒙古草原上去。蒙古高原上没有光污染,离天要近一点。有一次我们躺在草地上看满天的繁星,有一个快30岁的管理者,居然问我:“俞老师,星星好漂亮,但是中间怎么会有一条云,会那么长。”我说那是银河,但他连银河都不认识了。曾经有一次高考作文,叫满天星光让我感动,有个学生勇敢的写了一句话“请问星星在哪里?”。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因为我们不接触自然,也不敢去接触自然了。我相信在座的校长没有多少愿意组织师生去春游或者秋游的。为什么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上课太紧张,怕孩子们耽误学习,因为教育最后比拼的是你们的学生多少上了名牌大学、多少上了名牌高中,初中的老师想的是我的学生有多少人最后能通过中考考上名牌高中,高中的老师是我的学生有多少人考上名牌大学,至于说考上大学了你是精神病还是神经病,那跟我没关系。恰恰就是因为这种引导,导致了孩子的心理疾病比较多。有这样一个统计,说越是好的大学,学生精神毛病越多。据说北大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很多,但是按照中国教育的标准,进了北大以后就算成功了。我是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到大学全是第一名,从中国最顶级的大学毕业,而且很顺利的考上了哈佛大学,按说这个孩子一辈子应该是一路成功,父母以他的成功为骄傲,老师以他为骄傲,但是父母和老师都疏忽了一个问题,这个孩子已经得了第一名综合症。什么是第一名综合症?就是这个孩子永远想第一名,谁超过他,他就想把谁掐死,永远不把自己的学习和别人分享,永远防范着别人,不愿意别人与自己有一点点的在成绩上的靠近。但是中国老师不去发现问题,只要你是第一名,那随你的便了,家长也不关心这个问题,只要你第一名考上北大,就没问题了。但是这样的孩子,心胸狭窄,思路狭窄,人格狭窄,最后出的问题是什么呢?生活孤独,感情内向,最后越来越坏。这个孩子到了哈佛大学以后,既没有男朋友,也没有女朋友。他没有意识到的是第一名如果失去了怎么办?到了哈佛大学,得第一名就不容易了。哈佛集中了全世界最好的头脑。另外,到了国外是英文学习,你得允许自己一段时间把英文水平提起来。三是教育方法不一样,中国是死记硬背考试,到今天为止大学的学习方法都是典型的最后一个月学习法。就是一个学期四个半月到五个月,前面三个多月是学生玩的一塌糊涂,最后一个月要期末考试了,就挑灯夜战,最后考试也通过了。回去过寒暑假,过完寒暑假又紧接着在学校里打牌、玩游戏、谈恋爱三个月,最后一个月拼命学习一下,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学习法。你想大学教育如果是这样的,怎么可能培养出人才?人才在大学教育里是面对大师面对伟大的书籍,每天进行着研究的一种教育方法,不是考试教育法。中国中学生是考试教育法,到了大学依然是考试教育法。哈佛大学的学生学习方法就不一样了,中国是死记硬背式的,考试是能拿到高分的,但是国外不这样的,考试几乎都没有的,就是自己搞研究,自己一篇篇写论文,自己一本本书读完之后写总结,在课堂上自己主动发言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但那个孩子尽管一直以来都是第一名,却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所以跟不上,跟不上就跟不上呗,已经进入了哈佛大学急什么啊,对不对?但是他急,因为他失去精神支柱了,最后慢慢地就精神有点失常,最后跑到哈佛大学的楼上跳下来把自己摔死了。所以这样的教育要它干什么?!再告诉大家一个统计数据,中国大专校院学校没有学生自杀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在大学的最低层次。所以现在有这样的争论,是把孩子送到清华北大好还是送到技工学校好?哪个是成功的教育?那我想要说明的是什么呢?孩子的分数既然不能决定他一辈子的成功,那么我们除了给他分数还给他什么东西。
回到春游问题上,在这个问题上,现在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你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好的分数没有问题,但是,孩子出去春游时摔断了胳膊,摔断了腿,孩子出了危险了,家长是能够躺在你学校两个月不走的,他能把你弄死。我的学校有一个孩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打闹,一不小心摔断了一颗牙,家长就抱着被子住到学校里来要我们赔他孩子的牙齿,那怎么赔,没法赔啊,他牙齿已经摔断了,他的父母把爷爷奶奶从医院里接出来打着点滴就跑校园里来,你想像这样的孩子,看着家长这样的无理取闹,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也就是无理取闹的人,是吧?学校哪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学校因此不敢组织孩子们出去了,不出事好说,一出事就是严重问题,鸡犬不宁。所以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关在学校围墙里面,像南菁中学这样搬到郊区山清水秀的地方,还能抬头看山,低头看水。城里的学校呢?我在北京参观过所谓的一些名牌中学就挤在城里面那50亩不到的地方,造的全是楼房,学生越来越多,操场是塑胶的,散发着污染的空气,这就是学校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他的心灵怎么可能开阔,他成绩虽好但是心灵不开阔有什么用呢?请问一个心灵不开阔的人他怎么能成功?所以我常常说从小要对孩子培养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总想穿过地平线走向远方的愿望。于是学生就问我,请问地平线在什么地方,我们抬头看的是楼房低头看的是水泥地,我们心目中没有地平线,我们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去看地平线,那种感觉不是放放PPT,说这是草原这是雪山,这是大河这是湖泊就能产生的,必须把人放到那样的环境中去。我非常庆幸自己生在农村,而且刚好在长江边上长大,我割草的时候就能割到长江边的堤岸上去,当时长江边上还不是这种全是水泥围墙和港口,边上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在芦苇荡之上就是船只来来往往,那巨大的轮船开过来,我的心自然就被带到了远方。现在我们天天听到的声音是什么呢?是马路上拥挤的发出污染的小汽车的声音,马达发动机,以及按喇叭滴滴答。我在长江边上听到什么?是大船开过长江以后的一声汽笛,一拉就是一分钟啊!你想象这一分钟的感觉,你的心会被带到什么地方去?当一个人的心能被带上远方的时候,他未来的脚步就一定能走到更远方。当然有时候这个走向远方的向往也会受挫。比如说我北大毕业以后想出国,托福都考了,美国大学也给我发了通知书,但就是不给我钱,没钱怎么出去呢?当时我在北大当老师,120元一月的工资,换成美元是20美元,美国最低学费2万美元,我算了下一百年不吃不喝刚好。既没钱走中国,也没钱走世界。但真是因为有了走向远方的渴望,我一直没有放弃,也就有了今天真的能够走向世界的机会。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只关注和表扬班内前十名的同学,因为能给他带来收益。为什么啊?进了北大清华,奖金拿得多,后面的同学就处于被放弃状态。我觉得一个伟大的老师和伟大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前十名的同学当然可以赞扬, 但是这些孩子之所以能到前十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鼓励能力和自我推动能力相当强大,其实是不需要太多鼓励的,一个优秀的人鼓励多了他反而变坏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在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比如说我手下的某管理者特别优秀的时候,我是不太表扬他的, 反而是不断的批判他,挑他的毛病,让他知道他还不够好,如果我老表扬他, 给他更重要的位置, 他会倒过来跟我较劲,他会觉得是不可缺少的人,心生骄傲,反而把一个人给害掉了。所以很多好学生被老师表扬,到最后尽管他学习成绩还好,但心态已经坏掉了,一个人的心态坏掉了,一辈子就坏掉了。所以我觉得优秀的老师是鼓励全班最后十名学生的老师,这个全班最后十名的同学,他不一定是笨的,他只不过是没被鼓励,反而被老师给放弃掉了,自己也就开始放弃自己了。这些学生自我推动力相对弱,所以一定需要老师在后面推一把,寻找他身上的优点,激发他对生命的热爱。有老师说,我左看右看,落后学生身上没有优点。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身上的优点看不出来的话,这个老师就是不合格的老师。我说,容易看啊!实在不行的话你可以讲他今天的头发真漂亮。如果穿的不是校服,只是随便搭配,哪怕他的衣服再难看,你都可以说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比如说,我跟我老婆在一起的时候,衣服哪怕搭配不太协调,我都是说,唉呀,真好看!为什么啊,生命就是给人一种信心,给人一种感觉,给人一种美好,怎么不行了,对不对?所以,鼓励孩子是有方法的,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美国的一个物理学家回忆自己怎么变成物理学家的故事。他物理考试第一次考了八分,就想放弃物理学习。但是这个老师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想鼓励学生把物理学下去,但是他的普通鼓励是不管用的,对于特殊的学生有特殊的鼓励方法,满分是100分,及格分数是60分。这个老师就对这个学生说,再考一次,如果下次考试你考到了9分就算你及格。这个学生想,不就加一分吗?然后就再考一次,考出来了28分,但考了28分老师也没法表扬啊,当着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考了28分大家鼓掌?把孩子给侮辱死了。这个老师很聪明,当着全班同学做了一个减法,大家把这一次考试和上次考试相减一下,然后把剩下的分数告诉我,上次考了95这一次考了95,一减剩下了0分,这样一减下来全班只有这个同学得了20分,老师把所有同学的剩余分数往黑板上一写,只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从上次考试到这次考试之间我们班的同学哪个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某。20分,相当大的长进啊。所以,一个老师的鼓励,对学生所带来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和对未来的憧憬,从此这个孩子就爱上了物理。大家都知道中小学孩子有一个特点,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他就会喜欢这门课。所以应该让学生评估老师,我后来发现学生是有判断能力的,他绝对能判断出这个老师有没有人性,这个老师会不会鼓励人,这个老师知识丰富不丰富,在这个老师身上能不能学到东西,绝对不是说天天讲笑话的老师就能让我们得高分的。我在新东方就是这套体系,让学生打分。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不能进教室,理由很简单,我不喜欢你凭什么跟着你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老师不合格,带出的学生当然不合格。
另外,在中学,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读书精神,就是说我们的中学不仅是为高考,是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知识全面,心情愉快的人。我听到的最悲惨的故事是在湖北发生的一个故事,湖北枝江市14岁神童覃瑶因为读课外书籍被老师批评而自杀,留下的遗书中有这么几句话:“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受着巨大的压力,老师特别一直都对我看得很紧。他说不能看课外书籍,但你们都知道,我不看书是不可能的。于是,在第三次被他看到之后,我做出了这个决定。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你们。”她死在校内一个约3米深的池塘里,留下一封遗书,留下她的老师、同学,留下以泪洗面的双亲。
我们搞教育的应该都知道,孩子读课外书籍应该是一件好事,就看我们怎么引导了。当你发现孩子在你上课的时候读课外书籍的时候,应该首先检点一下自己,你的上课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呢?学生为什么要读课外书籍呢?分析出了原因,用恰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个老师估计不是一个特别合格的老师,一定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学生拎起来,用非常难听的话臭骂一顿,让孩子脸面上绝对过不去。这个老师当然自己也受伤了,自己这么辛苦教书,学生还读课外书籍,肯定气不打一处来。但是一个老师的几句话,活活的把一个孩子给整死了,这就是中国老师的本领。如果我看到一个孩子在读课外书籍,我上课时不会去说这个孩子,但我下课后肯定会把孩子找到办公室,我能做的事情是什么?我先买几本世界名著放在桌上,孩子来了以后我就先送她一本世界名著,比如《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等等,并说老师也喜欢读世界名著,但是咱们能不能商量一下,如果你在上课的时候读课外书籍,我不管你的话,那别的学生也可以读课外书籍,如果全班同学都读课外书籍的话,那么老师就没法教课,老师一点点自己的尊严都没有了,所以能不能请你上课的时候还是听我讲课,下课以后你怎么读课外书籍都行,如果你还想读世界名著,你可以到老师这来借,或者让老师来给你推荐也可以。从此以后,你想这个学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一辈子会尊重你,把老师当做神一样尊重,她上课的时候肯定不会再读课外书籍,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听在里面,最后说不好还培养了一个文学家或作家。一件简单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老师除了自己的学科以外,自己都不读书,看到别人读书还恨别人,更不鼓励学生去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但是高中三年,除了学科成绩以外,孩子是肯定要读一些课外书籍的,不一定一星期读一本,但是一个月读一本世界名著对学习会有伤害么?没有伤害的,对不对。我们中国的教育体系,语文课本就那么薄薄的一本,选的文章据说现在要把鲁迅的文章都给拿掉,真是荒谬。我女儿现在是初三,在国外上学,她上的国外的语文课,是没有教科书的。一学期四本世界名著,一直要读到高中毕业,一学期四本,一年八本,她现在正在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背完了就是上课讨论,老师分析,就这样的教课方法。四年下来,读四十本左右的世界名著,每本名著都是老师引导着学生。但是中国没有这样的体系,那我们鼓励孩子稍微读一点这样的世界名著,会对孩子的心情有良好的作用。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请问他最后能成功么?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但不要忘了爱因斯坦把世界上所有的名著都读完了,而且爱因斯坦还是世界上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教育永远不是单项就行的,而是综合性的。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孩子们读书呢?现在走进中国的图书馆,放世界名著的那个地方都有灰尘的,没有灰尘的都是那种教辅、教科书的地方。这是教育的偏向,但是我们校长是有能力纠正的,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孩子们有尊严的学生生活。这次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读到了一句话并且马上就记住了,因为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有资格在人民大会堂听政府工作报告,这句话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尊严的活着。这个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我刚才说过中国是上层人决定下层人命运的社会。你想要一个有尊严的社会,是必须让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在中国社会中,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我觉得我们至少在学校里可以做到这一点,在学校里,让每一个学生、老师有尊严的活着,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学校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平等的地方。校长自然要管老师和学生,但是校长更多的是用爱心来管理学生和老师,一起共同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老师的人格,用人性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我最怕的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训斥、怒骂、指责、侮辱。很多老师侮辱了学生自己都是不知道的。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做法,如课外书的例子,不同的方法处理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中国的教育,家长不会说话,老师不会说话,学生跟着一起不会说话,一说话就伤人,一说话就不尊重人格。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让每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所以这就是我们在讨论的教育质量的问题。我觉得教育质量的问题不是成绩的问题。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校长和老师对成绩如何提高,都是顶级专家。所以我觉得我们做老师的,要培养孩子的心情,培养孩子充满诗意,热爱生命的精神,培养孩子不管遇到什么艰难挫折,都对未来有信心的勇气,培养孩子们热爱读书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感到生长在这个社会里我是有尊严的活着的,这就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