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通告——第2号
作者: 佚名 | 发布时间: 2014/1/24 17:24:27 | 4597次浏览
每年六月,中小学学生都会面临高考、中考及期末考试,这些考试前后都是学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多发时期。为切实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情绪波动严重、危机迹象明显的学生及时预警和干预,市教育局特发此公告。
一、心理危机重点预警对象
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大部分学生都会有类似症状。以下学生需特别注意:
1.复习迎考阶段情绪表现异常者。
2.考前几次模拟考(适应性考试)有挫折经历,或有考试挫折经历者。
3.近期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安者。
4.出现厌学、摔书本摔试卷,或不想上学、不愿考试者。
5.复习迎考期间家庭失和或家庭有变故者。
6.近期与父母(或同学)关系出现紧张者。
7.近期感到身心疲惫,或出现持续性难以入睡者。
8.中高考及期末考试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情绪失控需要接受心理援助者。
二、预警干预技术
对由于考试焦虑导致心理波动的中小学生,可采用“高效复习”、“认知调控”、“情绪管理”、“放松训练”等技术进行干预。
1.高效复习。考试焦虑的主要源于学生平时学习基础及复习工作不充分,因此做好复习就可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焦虑现象。科学复习、系统小结,这是通过独立思考而积极学习的过程。
2.认知调控。主要通过正确评价自己、调整考试动机、期望适度等方法进行调控。让学生相信自己经过平时的努力和充分的复习准备,是能够达到的目标的;同时让他们把考试作为实现自生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起点。
3.情绪管理。复习与考试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良好的情绪和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积极的情绪管理,是实现自我目标的基本途径。
4.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如呼吸法、暗示法、表象法和音乐法等,使人体的肌肉一步步放松,使大脑逐渐入静,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大脑对全身控制支配能力的训练方法。
三、工作建议
根据“积极辅导、预防为主”的原则和“及时发现、及时保护、及时干预、及时治疗(转介)”的工作方针,各地各校要切实有效地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1.各地各校应在各班级设置一名心理委员,全面了解学生在复习与考试期间的心理状况,重点关注因复习考试失常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异常表现的学生,及时进行预警干预。
2.积极开展考前心理辅导活动。对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以考试焦虑、自卑等为主要特点的负性心理因素进行积极的教育干预。对考试失常的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考后心理危机干预。
建议:家长多做“减法”少做“加法”
“把考试作为亲子教育中培养感情的一次重要经历,不重点关注成绩的高低,把每次考试后的原因分析放在首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敏明说。
周敏明告诉记者,学生在考试期间产生焦虑心情是正常的表现,此时家长的行为举止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孩子减压、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比关注成绩来得更为重要。
周敏明说:“考试期间,家长应多做‘减法’,少做‘加法’。尽量不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做过多的改变去影响孩子考前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