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乡土非遗文化的体验性美术课程基地结项成果总结
作者: 学校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3/4/10 17:01:54 | 811次浏览
江海大地,茅山脚下,长荡湖畔,人文荟萃,21年前,金沙高级中学诞生并发展于这片民风淳朴,人文底蕴丰厚的土地上。自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错位发展,通过探索适合的育人路径,挖掘学生发展潜能,使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经过多年的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确立了以“尚美乐美 各美其美”为核心理念的美育特色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进美育教学”与“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学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强化美育内涵建设,于2020年4月申报了“传承乡土非遗文化的体验性美术课程基地”。三年来,学校充分挖掘常州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将乡土非遗文化引进校园,融入美术课程体系,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环境的美学再造,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课程体系的系统构建,教与学方式的深度转变,让乡土之美润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2023年3月,学校接受省专家组调研视导,项目顺利结项,获评“优秀”等第。
一、基本做法
(一)再造文化空间,环境育人
环境是物化的课程资源,学校通过“让文化说话,与文化对话,受文化内化”的文化建设理念,打造乡土非遗文化空间。学校投资近200万用于课程环境建设,在满足美术常规教学需要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乡土非遗美术造物坊、文化展厅、文化小景“三大文化环境”。
创设审美文化环境,形成教学区、生态区、基地场馆相融合的具有中国传统美的课程基地环境建设;提升美术教学的硬件设施,配备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设备,建立非遗文化学习专门网站(课程资源库)——非遗文化学习中心;非遗造物坊建设了1个文化展厅、5个非遗文化体验馆,6个美术活动工坊。
项目通过建设同时能够调动师生全方位感官、激发探索欲的非遗文化空间,实现了立体实景化的学习场域的营造,扩充了乡土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彰显了环境育人价值。
(二)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育人
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将5个系列、9个学习模块的高中美术课程与乡土非遗文化有机整合,构建了覆盖全员的“两轴、四类”的乡土非遗美术校本课程总体结构。“两轴”是非遗美术课程“继承传统”和“创新未来”的创想,通过历史和现代两条轴线确定课程建设的方向;“四类”是指非遗美术课程包括“融合课程”、“鉴赏课程”、“体验课程”、“创新课程”四种类型,力求实现课程的全程性和全面性。
非遗文化美术课程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两轴、四类”课程的实施,强调突出课程的体验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掌握非遗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积淀人文底蕴;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强化责任担当,培育家国情怀;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基于课程的育人目标,师生的教与学慢慢发生了转变:一是通过体验式教学,打造生活化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体验、创新、实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多方联动,打造“非遗传承人+专职教师”课程教学新模式,学校聘请了多位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人承担任课程指导老师,学校美术教师担任专职教师。采取“非遗传承人+专职教师”双教师课堂教学组合,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同时,又能让非遗传承人和专职教师相互学习,为进一步培养同时掌握非遗技能和教学能力的融合型非遗教师探索新路径。
(三)完善实施途径,实践育人
(1)乡土非遗文化进课堂。
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书画时,教师会结合烙画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美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学校通过将乡土非遗文化融入国家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跨学科整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打造E学习平台。
E学习平台主要包括:资源检索平台(已初步建好)、学习平台、展示交流平台。课程基地场馆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及多媒体触摸屏,先进的教学设备引进可以让学生在场馆内通过网络检索了解非遗文化及美术方面的知识。建立了非遗文化学习网站,网站开发线上展览馆功能,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
(3)开展主题创作实践。
学校除了每年定期举办艺术节、社团成果展示等活动,还结合传统节日,组织主题美术创作比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常州市中小学生通用技术比赛,学生面塑、刻纸、陶艺等作品屡屡获奖。学校以各类艺术展示及比赛为平台,为学生打造展示的舞台。
(4)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参观、调查、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领略常州本土非遗文化的魅力。学校已与金坛博物馆、杨兆群刻纸名师工作室、常州徐氏竹木刻博物馆等单位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四)创新人才培养,打造教师发展中心
课程基地聘请了国家非遗传承人、江苏工艺美术大师杨兆群,潘家面塑第五代传承人潘俊芳,常州徐氏竹木刻传承人徐风,中国美术学院吴芳教授等专家为课程建设指导专家,共同参与建设,力求将美术课程基地建设成为教师学习、实践、创新的空间。通过上靠教研室和高校导师讲座引领,横联跨市联盟学校交流展示,内依“非遗传承人+专职教师”双师课堂,建设一支有有专业素养、有研究能力美术教师团队。
二、课程基地的建设成效
学校通过乡土非遗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育人方式产生变革,师生的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内涵发展更有后劲。
1.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自课程基地建设以来,为学生打造了多样化的学习及发展平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每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常州市中小学生通用技术比赛,学生面塑、刻纸、陶艺等作品屡屡获奖。近年来,学校研究性学习成果在全市中学中名列前茅,其中非遗类研究性学习项目成果中:《基于我校“刻纸社团”活动探究传承中华“非遗”文化的意义》获常州市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一等奖;《金坛面塑的传承与传播现况研究》获常州市中小学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三等奖。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基地建设的主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基地建设成功的保证。我们抓住美术课程基地建设的契机,邀请专家、外出培训、交流等方式,努力把课程基地建成教师学习、实践、创新的空间,有效地提升了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和校本教研的能力。近三年,我校3名美术教师获区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发表论文共18篇,获论文评比二等奖以上10篇。课程基地实践案例获2021年常州市中小学内涵建设项目优秀实践案例一等奖。
3.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乡土非遗文化美术课程丰富了学校美育办学特色内涵,成为了我校文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并产生一定的辐射与影响。
2020年对我校进行四星高中复审的专家领导观摩我校非遗课程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21年省文旅局非遗处领导莅临我校,对我校非遗文化课程建设给予了指导。在近两年的学校对外公开课中,非遗课程作为学校特色课,对外进行了展示。
由于非遗教学成果突出,2021年6月,常州电视台《新闻栏目》走进我校,对我校非遗课程进行了拍摄与采访,采访内容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进行了播出。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我校被评为金坛区“非遗进校园首批传承教学示范基地”、“2020-2022年度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课程基地项目获评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优秀等第。为进一步凝练成果,我校积极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省级课题研究项目《非遗进校园背景下的高中体验式学习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