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金坛区金沙高级中学网站!
设为首首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党群工作>>各项创建>>阅览文章
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现场考察专家工作(参考)

作者: 办公室 | 发布时间: 2013/9/9 9:40:05 | 6495次浏览

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现场考察

专家工作参考

江苏省教育评估院

二〇一三年六月


    

评估文件

省教育评估院关于2013年星级普通高中复审、晋星

现场考察工作的通知/2

评估参考

三星级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6

四星级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14

江苏省学生体质监测规程/2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评分表(普通高中)及使用说明/29

专家工作(复审)

复审现场考察专家组工作规程/40

复审现场考察工作流程/42

复审现场考察工作日程安排表/46

复审现场考察专家工作用表/48-53

专家随堂听课记录表/48

复审现场考察专项评析表/49

现场考察新发现问题说明表/50

材料评审意见现场核查情况记录表/51

材料评审意见现场核查情况汇总表/52

专家组现场考察反馈意见表/53

专家工作(晋评)

晋评现场考察专家组工作规程/54

晋评现场考察工作流程/57

晋评现场考察工作日程安排表/66

晋评现场考察专家组分工表/67

晋评现场考察会议主持用语/68

晋评现场考察专家工作用表(填写示例部分)/73-83

专家随堂听课记录表/73

专家个别访谈记录表/74

材料评审意见现场核查情况记录表/75

材料评审意见现场核查情况汇总表/76

专家分工指标考察意见(含专项剖析)/77

现场考察专家组投票汇总表[机密]/82

专家、联络员工作情况评价表/83

附件

规范评估责任书/84

专家改进评估活动建议表/85

《江苏省星级普通高中评估报告书》/86-93

省教育评估院关于2013年星级普通高中

复审、晋评现场考察工作的通知

苏教评院函〔20138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2013年全省共有20所三星级、15所四星级普通高中申请复审,8所学校申请晋评三星级高中。我院组织专家组对申报材料进行了认真的评审,并与厅基础教育处会商,确定15所学校(三星级9所、四星级6所)由我院组织现场复审,20所学校(三星级11所、四星级9所)委托有关市教育局组织现场复审,6所申请晋评学校进入现场考察程序。现将星级高中复审和晋评的现场考察事项通知如下:

一、省教育评估院组织的现场考察

(一)考察时间

复审和晋评学校的现场考察时间均在616—22日时间段安排,学校名单及具体分组安排见附件1

(二)考察程序

复审学校每校在校考察时间一般为一个半工作日。主要程序包括整改(或创建)工作专题介绍、专家提问与学校答疑、随堂听课、实地察看、专项剖析、专家组评议和现场反馈等。复审专家组可根据考察需要适时增加教育论坛、师生座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活动。

晋评学校每校在校考察时间一般为三个工作日。主要程序包括创建工作专题介绍、专家提问与学校答疑、随堂听课、实地察看、专项剖析、教育论坛、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专家组评议和现场反馈等。

现场考察均不作最终结论,待学校年底提交整改报告审核后由专家组和项目组提交建议结论。

(三)接送安排

请每组第一所学校于616日上午1100前派车到南京市京西宾馆(草场门大街111号)接专家组,后面的学校按序到前所学校接专家组。请有关市、县教育局和学校确保车况和行车安全。

二、委托市局组织的现场考察

(一)考察时间

委托市教育局组织的现场考察具体时间,由各市教育局在5-10月间自行确定并于10月底完成。

(二)工作要求

1. 现场考察组织可参照省教育评估院制定的《星级高中复审委托现场考察组织工作细则(修订稿)》和《现场考察专家参考》执行。

2. 请有关市教育局在进校现场考察前30日向我院报送复审现场考察工作方案(含考察对象、考察时间、专家组成员、考察程序、质量保障措施等)。我院将适时选派观察员参与有关市教育局组织的复审现场考察活动。

3. 委托市教育局组织的现场考察不作最终结论,待学校年底提交整改报告审核后,由专家组和评估院提交建议结论,供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专家委员会审定。

4.请有关市教育局在现场考察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将专家组现场考察原始材料邮寄至省教育评估院基础教育评估室,无需专人报送。项目联系人:史根林、邱白丽。联系电话:025-8333527283335269

三、现场考察纪律要求

为确保现场考察活动规范、健康、高效进行,请各有关学校及主管部门坚决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教育厅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新规定,与我院共同严格遵守教育评估“五不”纪律和规范要求。现场考察评风评纪情况将实行学校与专家组双向评价,违纪学校将报请作“不通过”处理。

为落实省教育厅有关规定,省教育评估院组织的现场考察专家组按住宿食宿费300//天标准支付,请各有关市、县(市、区)教育局严格按照费用标准协助安排专家组食宿事宜。

有关学校应继续认真对照星级评估标准,加强评前整改工作,严格履行各自职责,配合专家组顺利开展现场考察工作。

附件:1.2013年上半年星级普通高中复审、晋评学校现场考察分组安排

2.2013年星级普通高中复审委托市局组织现场考察的学校名单

2013年4月15

附件1

2013年上半年星级普通高中

复审、晋评学校现场考察分组安排

考察学校

类别

星级

考察时间

第一批现场考察学校

第一组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复审

三星

617-18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复审

四星

618-19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晋评

三星

620-22

第二组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复审

四星

617-18

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

复审

四星

619-20

张家港高级中学

复审

四星

621-22

第三组

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复审

三星

617-18

扬州市第一中学

复审

三星

619-20

扬州市江都区仙城中学

复审

三星

621-22

第四组

沛县张寨中学

复审

三星

617-18

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

复审

三星

619-20

第五组

淮安市阳光学校△

晋评

三星

617-19

淮安市南陈集中学△

晋评

三星

620-22

第二批现场考察学校

第六组

如东县岔河中学

复审

三星

620-21

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复审

四星

622-23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复审

四星

624-25

第七组

睢宁县凌城中学△

晋评

三星

620-22

沭阳县修远中学

复审

三星

623-24

淮安市洪泽外国语中学

复审

三星

625-26

第八组

睢宁县古邳中学△

晋评

三星

620-22

睢宁县双沟中学△

晋评

三星

623-25

注:1.标注△的学校为2013年上半年晋评现场考察学校。

2.复审考察组专家为3人;如该组考察学校含晋评学校,考察组专家则为5人。晋评考察组专家为5人。

附件2

2013年星级普通高中复审

委托市局组织现场考察的学校名单

一、四星级普通高中(9所):

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常州市第三中学、常州市第五中学、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盐城市田家炳中学、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二、三星级普通高中(11所):

无锡市堰桥中学、江阴市山观中学、沛县第二中学、常州市西夏墅中学、金坛市金沙高级中学、溧阳市竹箦中学、如皋市薛窑中学、连云港市新浦中学、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淮安市吴承恩中学、

建湖县第一中学。

三星级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

2013年修订版)

达标等级评定说明:

1. 单项达标程度分达标(A)、未完全达标(B)、不达标(C)三级。

2. 凡达到A级细则全部要求的为达标(A),不完全符合A级要求又非C级细则所列情况之一的为未完全达标(B),符合C级细则所列现象任一条的为不达标(C)。

评估指标及标准

达标(A

不达标(C

1.独立设置的高中,或高中班级占一半以上的农村完全中学;高中规模不少于30个班,每班学生不超过54人。

1)专门举办高中学历教育的独立法人,高中三个年级俱全。农村完全中学有实施初高中分设的办学规划且规划科学、可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高中需有独立校园及基本设施。

2)高中规模在10—20轨之间。农村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的高中班级数和学生数需占班级总数和学生总数的1/2以上。

3)各年级班均学生不超过54人(含借读生),不少于35人。

4)无高考补习班或插班复读生。

1)高中规模少于8轨(小班班额不少于35人);或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高中学生数少于学生总数的1/2

2)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高中无独立校园及基本设施。

3)举办高考补习班、招收插班复读生。

2.生均校园面积不少于2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含学生宿舍)不少于13平方米。

1)生均校园面积不少于23平方米

2)生均校舍(不含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建筑面积不少于13平方米

——高中班级规模不达10轨的学校,学生总数的计算基数为标准规模(30个班)、标准班额(54/班)的总和(1620人),即申报学校校园面积不少于37260平方米、校舍(不含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建筑面积不少于21060平方米。

——核算生均资源时,需将所有在籍学生和在校借读生数纳入计算;完全中学需将在校生全额纳入计算,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只统计独立校园部分的办学资源,下同。

——土地征用手续正在报批或校舍建筑工程已经完成50%以上的均可全面积纳入计算生均资源。

1)生均校园面积低于标准的90%20.7平方米)。

2)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低于标准的90%11.7平方米)。

3.有闭路电视和广播系统。有覆盖主要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场所的校园网,达“校校通”工程第二层次要求;供学生使用的电脑数量不少于1/10人。

1)视听系统畅通、资源丰富、便于使用。

2)“校校通”工程达到第二层次要求,节点分布合理,有主页,有师生交流平台,内容丰富且更新及时。

3)有专用计算机教室,供学生使用的电脑数量不少于1/10人。

1)校园网未达到“校校通”工程第二层次要求。

4.学校教室有“三机一幕”或更先进的设备;有足够的理、化、生实验室,能按课程标准开出全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音乐室、美术室、语音室等各类专用教室的教具设施齐全。

本指标相关装备原则上执行江苏省教育厅20117月印发的《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高级中学分册》的有关标准。其中:

1)学校教室均有“三机一幕”或更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2)按标准配置理、化、生实验室,高中规模为10轨制的学校按433配备。

——高中规模在10轨制以上的学校需在433配备基础上,按照常态选科情况和开足开齐实验要求适当增加相关实验室数量,一般每增加2轨则实验室总数需增加1个;有省标Ⅰ类及以上的数字化实验室;有规范的仪器室、药品室、准备室以及标本室等。

——完全中学另需根据初中班级规模配备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

3)高中规模为10轨制的学校至少配备2个通用技术实践室(供必修、选修用,下同);11-16轨至少配备3个通用技术实践室;17轨及以上学校需同步增加通用技术实践室数量,每增加4轨通用技术实践室总数需增加1个。

4)各类专用教室及教具设施齐全。

110轨制独立高中的理、化、生实验室基本配置低于433比例要求;16轨制以上独立高中的理、化、生实验室总量少于13个。

2)无通用技术实践室;16轨制以上学校通用技术实践室少于3个。

5.图书馆、阅览室开架借阅;生均藏书量及期刊种类达二级馆要求,年生均购书不少于1册;有较丰富齐全的、与现行教材配套的音像资料;阅览室座位不少于学生数的1/12

1)图书馆使用面积不少于910平方米。生均纸质藏书完全中学不少于35/生,独立高中不少于40/生。电子图书系统所含图书单独计算。

2)实行图书管理自动化,实行开架借阅,流通率较高,年生均借阅图书15册以上。

3)定期采购新书,年生均购书不少于1册。

4)电子阅览室电脑不少于60台,阅览室座位达到学生数的1/12,实现网上资源共享。

1)图书馆使用面积少于910平方米

2)独立高中生均纸质藏书少于32册,完全中学少于28册。

2)未实行图书开架借阅,年生均借阅图书少于15册。

6.生均学生宿舍建筑面积不少于⒋5M2,卫生设施齐全方便;食堂整洁卫生,厨房面积达标,设施良好,饭厅座位一般不少于学生人数的70%

1)生均学生宿舍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且卫生设施齐全方便,基本满足住宿学生需求。校外租住民居寄宿的学生少于20%

2)食堂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300人就餐厨房使用面积达到100平方米300人以上就餐每增加1人按0.25平方米计算增加厨房使用面积。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供应间相对独立,安全卫生和设施设备良好。

3)学生餐厅餐位数不少于常年就餐学生数(含走读生)70%;能满足寄宿生一人一座的就餐需求。

4)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要求;学生食堂实行非盈利性管理。

1)学生有就餐需求而学校无合格学生食堂。

7.有300以上跑道(农村400)的田径运动场和4片以上篮球场,体育设施齐全、器材充足;有卫生室和齐全的常用医疗器械及药品。

1)学校应有6跑道(塑胶)以上的标准田径运动场,城区学校达到300以上,农村学校达到400。规模超过16轨的学校应相应增加运动场馆。

2)生均活动面积(含田径运动场、体育馆和其他运动场地等)不少于8平方米(高中规模在8-9轨之间的学校,计算生均活动面积时,高中学生的计算基数起点为30个班级、1620名学生;其中完全中学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需在此计算基数上,将初中或小学、初中学生合并纳入计算)。

3)有4片以上的篮球场和其他各类运动场地、风雨操场,体育器械充足;高中规模10轨以上的学校每增加2轨则相应增加1片运动场地。

4)有独立设置的卫生保健室,使用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常用医疗器械及药品齐全。

1)城区学校无300以上跑道(农村学校400)的标准田径运动场,或一校数区只有1个田径运动场。

2)室内外可供学生集中活动的场地生均活动面积少于8平方米

8.校园布局合理,环境整洁,有足够的绿化用地和景点,建筑美观大方。

1)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开。

2)环境整洁,校园文化气息较浓。

3)重视校园绿化,生均绿化用地不少于2平方米。校园景点应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严禁豪华、铺张、耗能。

4)建筑实用、美观、大方、节能,制度化、常态化地进行维修保养。

1)校园布局混乱,影响正常教学。

2)校舍D级危房。

9.校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教育工作和学校管理有研究,能吸收先进的办学思想,运用于学校工作,具改革创新精神;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熟悉教育,工作负责,师生员工评议良好。

1)校长具有高中教师专业技术职称,任职符合省定中学校长资质,从事教育工作不少于10年。

2)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在发展规划、教师培养、教育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有思考、有实践、有成果;近5年在省辖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不少于3篇(至少有1篇学校管理类);主持过省或省辖市级课题的研究或改革项目的实施。

3)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职数设置、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全部达标,无违法犯罪现象,师生员工满意,称职率在80%以上。

1)近5年校长未曾在省辖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2)领导班子或干部队伍不团结,师生对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满意度低于80%

10.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在85%以上,具有中、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50%以上;图书馆、医务室、实验室均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

1)高中专任教师专业学历达标率在85%以上,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占高中专任教师的50%以上。

2)图书馆、实验室人员数量配备适当、结构合理,理化生专职实验员的配备比例为10轨制学校不低于11112-16轨制学校不低于22116轨制以上需同比增加。

——三室人员均相关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医务室人员均为具有资质的医务专业人员(可聘用社区医院以上医疗机构人员全日制在校工作,在编在校专职医务人员不少于1人,寄宿制规模较大的学校需适当增加专职医务人员);图书馆、实验室非专业出身人员均经过省辖市级及以上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1)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务的比例低于40%

2)医务室无专业人员。

11.有一批功底扎实的骨干教师。有半数以上的教师兼教一门以上的选修课程;60%以上的教师具有高中循环教学经历;大多数学科有县(市)级学科带头人;有一批县(市)级骨干教师;部分科目的师资较强,在县市范围内享有声誉,能对外开设示范课、观摩课,具开发课程的能力;学生对大多数教师教学比较满意。

1)近3年有50%以上的教师兼教一门以上的选修课程。

260%以上的教师具有高中循环教学经历。

33年公办学校具有校际交流任教、支教、进修经历的教师不少于教师总数的15%;民办学校、区域唯一高中外出进修的比例则不少于5%

4)三分之二的学科有县(市、区)学科带头人。

515%以上的教师为县(市、区)级骨干教师(以县市区文件为据,含县级教学能手等)。

6)师资较强科目(学科组内县级学科带头人不少于1人,县级骨干教师不少于1/3)不少于2门,能对外开设示范课、观摩课,具有开发课程的能力。

780%以上的教师在教学测评中获得学生“比较满意”的评价。

1)近3年内兼教一门以上选修课程教师达不到40%

2)学生对30%以上的教师教学工作不满意。

12.基本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有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培养规划,有中心突出、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有积极的、符合学校实际的保障措施;每年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经费占学校教师工资总额6%以上;培训效果好,经培训,大多数教师适应课程改革要求。

1)学校有3年校本培训规划、年度培训计划以及配套的管理、评价标准、激励制度、经费保障等举措。

2)学科组有实施计划和活动安排,教师有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并有阶段性、递进式的专业发展成果。

3)培训经费纳入学校年度财务专项开支且占学校教师工资总额6%以上。

4)培训主题突出,培训效果显著,大部分教师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现场考察随堂听课专家评价“良好”及以上比例达到80%)。

1)校本培训规划、计划不落实。

230%以上的教师不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现场考察随堂听课专家评价“一般”及以下比例超过30%)。

13.办学目标明确,发展规划论证充分,切实可行;近期规划实施较好。

1)能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并按照《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事求是地确立学校发展的奋斗目标,有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当的学校发展规划(3年或5年),经过充分论证且经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认定;能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2)学校和各部门年度、学期工作计划体现规划精神,工作总结能反映规划实施情况,并有丰富的佐证材料。

1)学校发展规划中办学目标模糊、空泛,或定位严重偏离学校实际,或背离素质教育要求。

2)学校发展规划未经充分论证,质量较差。

14.各部门职责明确,工作主动,运转顺畅;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规范健全,校务公开,监督周全,常规管理到位。

1)各部门职责明确,运转顺畅,工作有主动性、创造性,师生满意度达80%以上。

2)《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要求》全面落实,制度、规范健全,符合教育规律,有一定的学校特色。

3)办学行为规范,无违反“五严”规定的现象。

4)管理民主,校务公开,议事制度和监督机制健全。

1)规章制度陈旧,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实际。

2)违反“五严”规定,受到县(市、区)以上教育主管部门通报批评等处理。

15.积极开展人事、分配、后勤等方面的管理改革,进展情况良好;初步建立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管理模式,运行正常。

1)人事、分配、后勤等方面的管理改革规范进行,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后勤责任制等管理改革能有效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2)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课程设置及选课制运行、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管理、后勤服务与经费保障、信息技术管理、教育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模式初步适应课程改革要求。

1)学生食堂对外进行经营性承包。40%以上学生反映伙食质量较差。

2)近3年内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或其它食源性事故,受到有关部门处理。

3)尚未形成服务于课程改革的管理模式。

16.重视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宣传发动到位,建设措施得力,积累丰富经验,取得明显效果。

1)“三风”明确,内容具有时代精神,契合素质教育要义,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三风”建设重过程,有措施、有成效、有经验、有特色。

3)教师无违反师德规范、有偿家教等行为,无歧视、体罚学生的的现象,师生和社会对“三风”认同度达90%以上。

1)教师有有偿家教行为和歧视、体罚学生的现象,社会满意度低于70%

17.各项教育资源利用率较高,计算机成为管理的重要手段。

1)充分发挥校内图书馆、阅览室、各类实验室、体育场所等资源的育人功能,学生利用率较高。

2)能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校外资源,服务于课程建设、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3)校园网成为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效能的重要平台。

1)校内图书馆、阅览室、各类实验室、体育场所等资源利用率较低。

2)校园网无学习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18.认真贯彻各项德育工作规定,德育工作机构、队伍、制度健全,基地落实,基本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针对性,效果较好。

1)有健全的工作机构、骨干队伍、管理制度,注重发挥党团、学生会作用,学校共青团组织网络健全、工作机制顺畅、各项活动丰富、育人效果明显。

2)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和利用,有一定数量、不同类型、充分利用的德育基地。

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家长、社会人士参与学校德育及社会实践等活动,三结合教育富有成效。

3)德育工作目标、思路明确,路径、载体、形式丰富多样,注重德育课程建设,德育教育富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4)注重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各学科均有目标要求、教学实践、评价督促。

1)不注重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各学科均无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有效实践。

19.有积极的课程发展规划和基本的课程开发、更新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积极开拓校本课程,学生选择比较充分;努力提高课程质量,有一批受学生欢迎的高质量课程。

1)有校本化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开发、更新有制度、有措施、有保障。

2)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

3)有充足的课程资源,10轨制高中高一、高二的选修Ⅱ课程各不少于1012轨以上学校同比增加。

4)有效提高课程质量,高质量课程数不少于所有课程的20%

1)未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2)选修Ⅱ课程严重不足,10轨制高中高一、高二的选修Ⅱ课程少于8门或12轨制以上的未同比增加.

3)虽有一定数量的选修Ⅱ课程但多为学科类课程的延伸。

20.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大力倡导先进的教育思想,推行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充分运用已有的信息技术条件,创设教育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涌现一批先进教师和典型经验。

1)能结合校情、生情,有机借鉴、应用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形成校本化的教学模式和教与学的多重策略。

2)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各学科都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教学课件和网络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30%的教师成为校级及以上的先进教师,并覆盖绝大多数学科,有在县(市、区)以上交流的教育教学经验。

1大多数课堂教学有“满堂灌”现象。

21.重视评价制度的改革。围绕教师、学生、课程等评价,开展研究,积极实施,工作有总结。

1)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程评价等各类评价改革有方案、有研究、有实践、有成效,能互相促进,推动学校全面发展,并能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

1)三项评价无实质性内容。

2)评价存在方向性问题,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评价教师、学生、课程。

22.基本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工作有机构有规划,有积极的措施激励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研究;研究活动丰富多样,定期举办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应用和推广教学研究成果;教师参与面广,每年半数以上教师有研究成果,30%以上教师的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有体现教改方向的市级及以上课题或实验项目。

1)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基本建立,有负责部门,有研究规划,有保障措施。

2)教研规划具体落实,研究活动丰富多样,以研促教效果明显。

3)教师普遍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近3年均有30 %的教师在市级及以上公开出版的报刊上发表论文(刊物不少于1200字、报纸不少于800字)或在市级及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论文竞赛中获一、二等奖,其中公开发表论文的教师(人次)比例不低于15%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和获奖作品均能在校园网相关栏目中查阅。

4)近5年学校有独立承担的市级以上与高中新课程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或实验项目。

1)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未真正建立,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2)教师个人研究成果发表、获奖年均比例低于18%

23.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综合考试和高考成绩高于一般;文体、公益活动参与面广,并出现一批学有专长的骨干,部分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艺术体育比赛等活动中成绩良好。

1)晋升二星级以来学生(含借读生)中未发生违法事件和伤亡责任事故;

2)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视力不良率低于70%,或升幅低于入学初5%

3)学业水平测试一次合格率(D以上)90%以上。

4)学生得到多样化发展,近3年共有15%以上的学生学生参加县(市、区)以上组织的各类竞赛、评选活动,并有学生获奖。

1)晋升二星级以来发生两起以上学生(含借读生)违法事件、伤亡责任事故。

2)学业水平测试一次合格率(D以上)低于80%

3)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低于85%

24.重视特色建设,初步形成了某一方面的优势。

1)特色建设有规划,定位准确、思路明确、措施得力,形成阶段性研究与实践成果。

2)特色建设初步形成某一方面的优势,能支撑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

1)无特色建设规划。

2)特色建设定位有严重偏差。

25.学生、家长、往届毕业生、教育同行、社会各界对学校反映较好;学校生源稳定,每年能完成招生计划。

1制度化进行学生满意度测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并分析反馈,学生、家长、往届毕业生、教育同行、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反响较好,综合满意率达到80%以上。

2)每年能完成下达的招生计划,且在籍生在校率达到90%以上。

1)未能完成招生计划的90%

2)外出借读学生数超过招生数10%以上。

四星级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

2013年修订版)

达标等级评定说明:

1.单项达标程度分达标(A)、未完全达标(B)、不达标(C)三级。

2.凡达到A级细则全部要求的为达标(A),不完全符合A级要求又非C级细则所列情况之一的为未完全达标(B),符合C级细则所列现象任一条的为不达标(C)。

评价指标及标准

达标(A

不达标(C

1. 独立设置的高中;规模一般在36个班以上,每班学生不超过50人。

1)专门举办高中学历教育的独立法人,校园内外均未主办义务教育学校,同一校名下无独立法人高中分校、校区及义务教育学校。

2)办学规模适度,一般在12—16轨之间。

3)各年级班均学生不超过50人(含借读生)。

4)无高考补习班或插班复读生。

1)初高中在同一校园内或初高中同一法人,未真正分设。

2)办学规模少于8轨(小班班额不少于35人)或超过20轨(学生总数超过3000人)。

3)举办高考补习班、招收插班复读生。

2.校园校舍充分满足当前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发展余地;新建学校一般不少于100亩。

1)生均校园面积不少于23平方米。新建学校一般不少于100亩。

2)拥有各类运动场地、体育馆(风雨操场),生均活动面积(含田径运动场、体育馆和其他运动场地等)不少于8平方米,体育器械满足教学和活动需要。

3)学校应有8跑道(塑胶)400标准田径运动场,城市学校(新建校除外)不低于6跑道(塑胶)30020轨以上学校、设有分校区的学校应有两个田径运动场

4)生均校舍(不含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建筑面积不少于13平方米

5)生均学生宿舍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且卫生设施齐全方便,能较好地满足符合寄宿条件学生的住宿需要。

——高中规模不达12轨的学校,学生总数的计算基数为标准规模(36个班)、标准班额(50/班)的总和(1800人),即申报学校校园面积不少于41400平方米,新建学校一般不少于66000平方米;校舍(不含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建筑面积不少于23400平方米。

——核算生均资源时,需将所有在籍学生和在校借读生数纳入计算

——分部或同一校名、同一法人校区的生均资源需单独核算,不能混合后计算平均。

(下同)

1)生均校园面积低于23平方米的标准。

2)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含学生宿舍、教工宿舍)低于13平方米的标准。

3)食宿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生活需要,20%以上的寄宿生在校外租住民居。

4)无标准田径运动场或无风雨操场(体育馆)。

5)生均活动面积少于8平方米

3.各类设备设施齐全,配置先进,对学校个性发展形成支撑;达“校校通”工程第三层次要求;生均教学、办公设备固定资产不低于3000元。

本指标相关装备原则上执行江苏省教育厅20117月印发的《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高级中学分册》的有关标准。其中:

1)图书馆达省二级图书馆及以上,使用面积不少于1260平方米,生均纸质藏书不少于45/生,有校内运行的电子图书馆系统,实行开放式、自动化管理,图书流通率高。学生报刊品种丰富,阅览室座位达到学生数的1/12,电子阅览室电脑不少于60台。

2)音乐、美术室等用房及设施设备充足。16轨制左右学校的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分别按2个、3个的数量要求配置,20轨制以上学校应适量增加。能根据本校人才培养需要,装备设施设备先进的特色实验室、创新实验室(不抵算理化生实验室数量),有省标Ⅰ类及以上的数字化实验室。

312轨制学校的理、化、生标准实验室按443配备,有规范的仪器室、药品室、准备室以及标本室等。13轨制以上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室在443配备基础上,按照常态选科情况和开足开齐实验要求适当增加相关实验室数量(含美术、音乐、体育等专用实验室),班级规模每增2轨则实验室数需增加1个。

412轨制学校至少配备3个通用技术实践室(供必修、选修用,下同);12轨制以上学校需适量增加通用技术实践室,规模每增加4轨需增加通用技术实践室1个。

5)学生食堂满足用餐需要,安全卫生和设施设备达到地方规定的优良标准。学生餐厅餐位数不少于常年就餐学生数(含走读生)70%;能满足寄宿生一人一座的就餐需求。

6)卫生室使用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按规定配置常用器械及药品。

7)“校校通”工程达到第三层次要求,有本校特色的数字资源,实现网上资源共享;供学生使用的电脑数量不少于1/10人,并保证正常使用。

8)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3000元(数据来源:教育事业统计报表中的“基础基522中小学占地面积及其他办学条件”表,[019],已无法使用或按规定应该报废的需扣除)。

112轨制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室基本配置低于443比例要求;16轨制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室总量少于13个;17轨制及以上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室数未能同比增加。

212轨制学校通用技术实践室配备少于3个;12轨制以上学校未能在3个通用技术实践室基础上同比增加。

3)图书馆使用面积少于1260平方米,或轨制超过12轨但图书馆使用面积未同比增加。

4)城区学校无300跑道(农村学校400)的标准田径运动场,或一校数区只有1个田径运动场。

5校园网建设与使用质量差,缺乏学习资源和师生互动。

4.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有独特的设计,有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1)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开,图书馆、实验室、信息中心的布局便于教学使用。

2)建筑、道路、绿化、文化景点等设计有整体规划,有个性特点,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形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

1)校舍D级危房。

2)校区在2个以上,教学辅助用房、运动和活动场所严重不配套,影响正常教育教学。

5.校长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主持过省及以上重大课题的研究或改革项目的实施,在省辖市范围内有较大影响。

1)校长具有高中教师专业技术职称,任职符合省定校长任职资格,从事教育工作不少于10年。

2)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善于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管理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定位准确、思路清晰、行为规范。任期内学校发展状况能佐证校长的先进理念。

3)刻苦钻研教科研理论,研究主题切合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实践,每学期至少能为全校教师作1次引领性的学术讲座或教育管理类报告;近5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3篇以上论文(至少有1篇学校管理类)或经验总结;5年内主持过省级以上教育部门立项课题或改革项目,在省市范围内有较大影响。

4)精心组织教育教学改革,对课程改革、教师发展、学生培养具有较强的领导力。每学期听课、评课(包括活动课)总数不少于18节,且覆盖面(年级、时段、课型)较广。

1)办学理念陈旧,缺乏对课程改革、教师发展、学生培养领导力。

2)近5年校长未曾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等科研成果。

3)每学期听课、评课(含活动课)总数少于15节。

6.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好,团结协作,有前瞻的观念,服务的意识,实干的精神,在师生员工中有较高威信。

1)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选拔任用公开透明,职数设置、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320%以上的干部具有校际交流任教、任职经历(区域唯一高中暂不计)。

2)管理队伍精干,整体素质高,在师生员工中有较高威信,3年内无违法犯罪现象,称职率在90%以上。

13年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中有违法犯罪行为。

2)师生对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满意度(称职率)低于80%

7.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在100%以上;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具中、高级技术职务的教师占60%以上;图书馆、校医室、实验室工作人员多数具中级以上职称。

1)专任教师专业学历达标率为100%。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9%以上(双本科可1:1换算)。

2)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0%以上。

3)图书馆、实验室工作人员60%有中级以上职称,非专业出身的经过省辖市级及以上图书管理、实验管理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412轨制学校理化生实验室专职实验员配备比例不低于2:2:1(专职实验员不少于3人);每增加4轨则各加配1人。

512轨制学校的卫生保健室至少配备2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其中在编在校专职医务人员不少于1人,其余可聘用社区医院等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全日制在校任职),寄宿生规模较大的学校需适当增加专职医务人员;12轨以上学校或寄宿制规模较大的学校需适当增加专职医务人员。

1)中、高级技术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低于区域内高中学校的平均水平。

8.优秀教师群体已基本形成。大多数教师兼教一门及以上的选修课程;70%以上的教师具有高中循环教学的经历;有一定比例的教师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胜任双语教学;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在省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各主要学科有特级教师、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大部分科目的师资在县市范围内享有声誉,能对外开设示范课、观摩课,具开发课程的能力;对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学生比较满意。

1)优秀教师群体已基本形成,三分之二的学科有省辖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以省辖市文件为据)。

2)近3年有60%以上的教师兼教过一门及以上的选修课程。

370%以上的教师具有高中循环教学的经历。

45%以上的教师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进行双语教学试验。

5)每年有1名以上教师在市、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

6)至少有1名本校培养的特级教师(或教授级高级教师、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760%以上学科拥有的省辖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不少于2/5,在县、市范围内享有声誉,能对外开设示范课、观摩课,具有较高的开发课程的能力。

8)教学测评中学生对90%以上的教师比较满意。

1)近3年兼教一门及以上选修课程的教师比例低于50%

210%以上教师的教学被学生评为不满意。

9.教师培训、培养力度大,形式多样。优秀教师传、帮、带形成制度;赴外校挂职锻炼、出国进修渠道畅通;“派出去”、“请进来”活动丰富;个人提高与组织培训结合较好;每年都有专题培训;每年用于教师学习、培训的经费占学校教师工资总额的8%以上;培训效益显著。

1)教师培训制度化、常态化,有3年校本培训规划、年度培训计划以及配套的管理、评价标准、激励制度、经费保障等举措。培训、培养工作注重连续性、阶段性,有较高的目标达成度,个人提高与组织培训结合较好。

2)校内外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培养,形成制度,效果显著。

3)“派出去”、“请进来”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4)区域内有两所以上高中的,近3年共有20%以上的教师具有校际交流任教、支教经历,民办学校、区域唯一高中不低于10%

5)教师有3年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阶段性、递进式的专业发展成果较为丰富;学校每年都有专题培训,做到全员参与。

6)培训主题突出,培训效益显著,绝大部分教师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现场考察随堂听课专家评价优良比例达到80%以上)。

7)培训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专项开支,占学校教师工资总额的8%以上。

1)教师培训未形成制度,校本培训规划、年度培训计划不能真正落实,且缺乏配套的管理、保障措施;

2)区域内有两高中的,教师校际交流任教比例低于5%

3)现场考察随堂听课专家的评价为“一般”及以下的比例超过30%。

10.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充分论证,形成了明确的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涵盖全面,重点突出,措施扎实,具先进性,示范性;近期规划实施情况好。

1)能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依据本校办学传统与优势、星级高中标准与基础,科学定位办学目标;经教职工广泛研讨、外部专家组充分论证、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认定,形成符合校情、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的学校发展规划(3年或5年)。

2)规划质量较高,具有延续性、先进性、发展性、示范性、可操作性;能根据新的发展形势与任务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3)年度工作计划体现规划精神,学校和各部门的年度、学期工作总结反映出规划实施情况,并有丰富的反映规划实施情况和成果的佐证材料。

1)办学目标模糊、空泛,或定位严重偏离学校实际,或背离素质教育要求。

2)学校无规范文本的发展规划或虽有规划但未能付诸实施,规划目标达成度低。

11.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健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规范符合改革的要求,有学校特色,为师生员工普遍认可,执行情况较好;基本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

1)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教职工岗位职责健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制度建设符合改革方向,有学校特色,执行情况较好,为师生员工普遍认可(师生满意度达90%以上)。

3)基本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校园网络成为学校上下交流、内外沟通、各方面参与管理以及各部门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

1)制度设计不符合科学管理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2)校园网络运行不畅,未能成为学校上下交流、内外沟通、各方面参与管理以及各部门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

12.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改革,基本建立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管理模式,在省辖市范围发挥了示范作用。

1)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注重创新管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团队管理、柔性管理,形成具有科学合理的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和分配制度。

2)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改革,运用网络技术进行选课管理、学分管理、质量管理、评价管理、资源管理、图书管理、后勤管理、家校沟通、社会联系等,管理效能得到提高。

3)各项管理改革均有理念、有实践、有成效,在省辖市以上区域内交流,或在教育报刊、机关简报等媒介上客观报道。

1)办学体制创新违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

2)未能运用网络技术进行选课管理、学分管理、质量管理、评价管理、资源管理、图书管理、后勤管理、家校沟通、社会联系等。

13.经过多年的创建,已形成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广泛认同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促进了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收到了良好效果。

1)多年来一直重视“三风”建设,校风、教风、学风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表述准确、内涵深刻、富有个性。

2)“三风”建设注重过程,有措施、有成效、有经验、有特色,对教师学生发展、教育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有促进。

3)教师中无违反师德规范、有偿家教等行为,无歧视、体罚学生的的现象,师生和社会对“三风”认同度达90%以上。

1)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严重脱离。

2)“三风”建设无明显成效,教师中存在违反师德规范、有偿家教等现象。

14.学校校务公开,管理民主。各部门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师生参与性强,教职工权益、利益得到尊重与保障,形成了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建立与社会沟通合作的机制,主动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规范办学行为。

1)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实行多种形式的校务公开,定期召开校务会、教代会、学代会,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涉及师生利益的决策符合民主管理程序,形成了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

2)建立与社会沟通合作的机制,通过学校发展指导委员会(董事会、理事会)、家长委员会、社区委员会及家访、接访、网络通讯等途径,主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3)办学行为规范,无乱办学、乱招生、乱收费现象。

1)民主管理制度不落实,教职工反映强烈。

2)办学行为不规范,存在乱办学、乱招生、乱收费以及课外集体补课行为,受到有关部门查处。

15.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图书馆、实验室、信息中心等各类设施充分开放,为师生研究、学习提供指导与服务。

1)校内资源利用率较高,注重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校园网络、文体场所等各类教育设施的开发、开放、运用,使之成为提高教育、管理、服务效能的重要平台。

2)能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校外资源,服务于课程建设、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校内教育资源闲置,利用率较低。

16.德育工作制度化、系列化,针对性强,有特色;重视德育工作在各项工作中的渗透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效果明显。

1)坚持德育为先,注重价值导向,目标体系、工作制度健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创新、活泼,富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德育课程体系初步建构,德育工作特色基本形成。

2)德育与各项工作有机融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尤其是课堂教学与德育有预设、有实践、有成效,在省辖市范围内发挥先进示范作用。

3)充分发挥党团、学生会作用,学校共青团工作有地位、有影响、有特色,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自主教育成效显著,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行为习惯、道德水准。

1)德育工作出现导向错误。

2)学校群团组织不健全,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教学普遍不能体现与德育有机融合的教育要求。

17.有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切合学校实际的课程发展规划;有比较完善的课程开发、更新的制度与机制;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学生选择空间大;全面执行国家及地方课程,高质量实施各类课程,有一批深受学生欢迎、能为兄弟学校提供示范的优质课程。

1)有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切合学校实际的课程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形成具有个性的课程建设目标、实施策略、评价标准等,有效引领学校课程改革。

2)善于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推进课程改革,有比较完善的课程开发、更新的制度与机制。

3)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形成基础性选修课、核心性选修课、拓展性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超市,其中高一、高二的选修II课程各不少于1512轨以上同比增加。在选修指导、网上选课、自主选班、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实践。

4)全面执行国家及地方课程,高质量实施各类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能为兄弟学校提供示范的优质课程不少于10(近3年该门课程对省辖市内兄弟学校开放观摩课、示范课,或被省辖市评为优质课程)。

5)有课程基地建设规划并实施,有效探索多样化发展模式。

1)未能开全开足开好必修课和选修I

212轨制高中高一、高二的选修Ⅱ课程各少于15门(13轨制及以上的未能同比增加)。

3)选修Ⅱ课程虽达到一定数量但多为学科类课程的延伸,质量较低。

18.大力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形成高效、富有个性的学习策略。各类探索蔚为风气,绝大多数教师有心得,能示范;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学改革,有丰富的成果与经验。

1)教与学的改革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目标、重点突出,阶段要求明确。

2)教学环境民主、平等、和谐、互动,教师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普遍形成高效、富有个性的学习策略,评教、评学活动制度化、信息化,组织认真,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效果良好。

390%以上的教师对教与学的改革创新有研究、有心得(成果通过校园网查核)、能示范,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团队研究形成风气。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运用适当,师生网络交流顺畅,有丰富的成果与经验。

1)教与学改革滞后,教学理念陈旧,普遍存在“满堂灌”现象或专家现场考察随堂听课的评价“一般”及以下比例超过30%。

2)评教、评学活动未能制度化、网络化,组织不认真,反馈不及时。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情况较差,网络学习资源匮乏,师生未能借助网络进行有效交流。

19.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初步形成了较为可行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体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高度重视学校评价制度改革,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工作计划、实施措施。

2)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并完善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精神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各类评价方案,扎扎实实地推进改革,形成阶段性成果。

3)建立健全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体系,三项评价互相促进,推动学校全面发展和改革创新,并能在实践中予以提高和完善。

1)单纯用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学生、班级、年级组、学科组等,违规排名次、进行末位淘汰等。

2)未能定期通过网上评教开展教师评价工作。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档案记录存在不客观、不全面现象。

20.教科研工作扎实,发动面广。教研组、年级组有自己的规划,各教师有自己的目标;学校每年组织骨干力量,围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并有所突破;大多数教师每年有研究成果;有多项由本校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省级以上课题;有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积极进行教改实验,多项实验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在省辖市以上范围推广。

1)学校教科研工作有组织、有规划、有课题、有总结、有激励。学科组、年级组有教科研课题(校级以上),所有教师都有个人研究专题。

2)学校每年组织骨干力量,围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并有所突破。近5年内本校人员至少主持或参与完成3项省级及以上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现在正在进行研究的省辖市级以上课题不少于1项。

3)教师个人研究成果丰硕,论文质量均具有较高水平。近3年年均有30%的教师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报刊上发表论文(刊物不少于1200字、报纸不少于800字)、在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论文竞赛中获一等或二等奖、在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论文竞赛中获一等或二等奖,其中公开发表论文的教师(人次)比例不低于20%;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和获奖作品均能在校园网相关栏目中查阅。

4)积极进行教改实验,近5年内至少实施(应用)3项以上实验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省辖市以上范围宣传、推广(含会议推广、媒体宣传、获奖表彰等)。

1)教研组、年级组普遍无教科研课题(校级以上)及成果。

2)教师个人研究成果发表、获奖年均比例低于18 %

21.积极主办或参与国内外教育交流;通过互派教师、学生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外学校的联系,扩大学校开放度。

1)善于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高质量完成师生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和培训任务,出国人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积极承办省内外教育交流活动,主动扶助区域内兄弟学校改革发展和晋星创建。

3)争取与国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扩大学校开放度,互派教师、学生,吸收运用国际教育发展成果。

1)未向兄弟学校开放教育教学活动。

2)未完成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扶助区域内兄弟学校改革发展和晋星创建任务。

22.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素质较好。综合考试优秀率、合格率高,近3年每年有80%左右的毕业生能够升入本科院校,一批毕业生为全国一流高校录取;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类小发明小创造成果丰硕,较多学生在市及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

1)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近3年学生(含借读生)中未发生违法犯罪案件。

3)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制度健全,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视力不良率低于70%,或升幅低于入学初5%

4)学业水平测试一次合格率(D以上)98%以上(含借读生)。

5)教学质量优良、稳定,近3年均有80%左右(不低于70%的毕业生升入本科院校(含三本,含招飞、音体美、出国留学等)。

6)学生个性化发展成绩显著,近3年共有15%以上学生在省辖市及以上举办的科技、文化、艺术等各类活动中获奖,每年都有特长生被高校录取。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低于90%

2)毕业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低于85%

3)学业水平测试一次合格率低于95%

4)连续3年升入本科院校(含三本)的毕业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23.在先进办学理念指导下,经多年追求、积淀,形成学校特有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并成为学校声誉的重要标志。

1)有先进办学理念,经多年追求、积淀,形成学校特有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并成为学校声誉的重要标志,在市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2)能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办学目标统领学校特色建设规划,能以重点带动特色、以全面支撑特色、以优质强化特色、以个性彰显特色,并形成显著的特色建设成果,

3)自评概述与特色报告对办学特色的提炼、总结基本一致、特色总结与办学实际基本一致;特色报告具有个性,充分体现特色内涵、建设成果与经验。

1)办学特色未成为学校声誉的重要标志,在市内外无影响。

2)办学特色定位不准,不能惠及大多数学生。

3)自评概述与特色报告对办学特色的提炼、总结不一致,办学特色与学校各项工作分离。

24.学校是所在区域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教科研的基地,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其经验在省辖市区域范围内推广。

1)学校在素质教育的目标设计、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有研究、有实践、有成效,模范执行省深化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的具体要求,无违规行为,在省辖市区域内发挥了典范作用。

2)高质量完成省、市级教科研课题,成果显著并在校内外得到推广应用,成为区域高中教育教科研基地。

3)勇于改革、先于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成果丰富,经验在省辖市以上区域范围内推广。

1)违反教育厅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被查处。

2)现场考察发现严重违反“五严”规定等现象。

3)近3年无教学改革经验或研究成果在省辖市区域范围内推广。

25.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服务社区,多渠道为兄弟学校提供支持;学生、家长、往届毕业生及同行对学校评价好。

1)开发开放学校资源,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利用多种形式服务社区,使学校成为社区教育的基地、精神文明的窗口。

2)多形式为兄弟学校提供服务、支持,主动输送管理干部和优秀教师,不抢生源、不挖名师,区域内学校同行评价满意率达到80%

3)建立满意度调查制度和毕业生发展跟踪调查机制,学生、家长、往届毕业生对学校评价好,各方评价的满意率在80%以上。

1)学生、家长、往届毕业生对学校评价满意率低于70%

2)学校在省辖市范围内的同行评价中满意度低于70%

3)未建立满意度调查制度和毕业生发展跟踪调查机制。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监控工作规程

(试 行)

江苏省教育厅(苏教体艺〔201129号)

为了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85号)精神,科学有序地开展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真实性、可靠性、时效性和保密性,切实提高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质量,特制定《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监控工作规程》。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是贯彻落实《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关心、重视广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也是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和科学评价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衡量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标准关键是监测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监测点校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先的指导思想,遵循监测质量重在监测点校和重在全程监控的工作原则,认真细化监测工作方案,协调各方有效资源,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监测工作有序进行。各监测点校校长是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人,指导、协调做好本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控制工作。

二、健全工作体系

构建完善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体系是保障监测工作连续性、监测数据可比性、监测质量科学性的前提。在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中增设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监控工作组。质量监控工作组由省教育厅职能处室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和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站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相关成员由体育、卫生方面专家以及学校体育卫生行政管理干部等组成。各市教育局要比照省里做法,在市级监测站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监控组织机构。10所高校和83所中小学监测点校也要按照要求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监控工作小组,要确定专人负责质量监控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保证质量监控工作人员、素质测试和健康体检专业人员队伍、监测点校、监测样本的相对稳定,保证监测指标、标准、时间、场地、器材、方法和数据上报的统一。

三、明确工作职责

(一)省级质量监控工作组职责。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负责研究制定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监控工作方案;负责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中出现的质量偏差等问题;负责组织与指导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监控的培训与督查工作;负责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复核、统计分析和监测质量工作总结等。

(二)市级质量监控工作组职责。在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领导机构和省级质量监控工作组的指导下,研究、落实本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监控工作方案;负责研究解决本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中出现的质量偏差等问题;负责组织本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监控的培训与督查工作;负责组织与遴选本市素质测试与健康体检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负责指导本市监测点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的监测、抽测、审核与上报工作。

(三)学校质量监控工作组职责。根据省、市两级质量监控工作要求,负责制定、落实本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监控工作细则;负责安排本校质量监控专职人员并落实相关措施;负责做好测试现场组织以及场地、器材、监测对象的配置工作;负责本校数据采集和抽测等具体工作;负责做好被测学生的思想动员与相关激励工作。

四、明确工作程序

根据监测质量重在监测点校的工作原则,各高校和中小学省级监测点校要按照以下工作程序做好相关工作。

(一)周密制定监测方案

按照省、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监测点校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本校监测工作细则,结合工作计划和任务,加大宣传动员力度,进一步明确监测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和保密性。

(二)充分做好各项准备

1.监测队伍。按照监测项目、监测标准和监测样本大小,在各市监测站的指导下,选调具有专业资质的体育、卫生专业监测队伍。按照监测手册的要求,组织全体监测队伍进行监测方法、监测数据采集、监测要求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专门培训。

2.硬件条件。按照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方案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结合点校的实际,配合做好检测场所、检测器材、标本采集、标本检测、检测表格等相应安排。

3.思想动员。班主任或辅导员负责筛选不能参加检测的学生,检测前要向学生做好思想动员,介绍测试项目、方法和流程,指导学生熟悉掌握测试方法要领,并做好学生着装安排。

4.监测对象。按照整群抽样、样本大小和年龄组别等要求,将被监测样本落实到年级、班级。按照检测的要求,患有严重脏器疾病、身体发育异常、身体畸形残缺、急性病、近一个月高烧腹泻、女生月经期的学生不得参加检测。

5.监测时间。各监测点校在所在市监测站的统筹下,确定具体的监测时间。各市监测站及时将监测时间表(见附表一)报省监测站。

6.应急预案。要针对检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运动伤害、标本采集过程晕血晕针等现象,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通畅医疗急救通道,确保检测学生的安全。

7.预查预测。在监测实施前,要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现场查看,并组织10-20名学生进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有序开展现场监测

在市、校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协调下,按照监测流程和监测要求,有序开展各项监测工作。测试顺序一般按照体检、形态、机能和素质的顺序进行,室内测试先做,室外测试后做。如流水作业有困难,形态、机能和素质等测试可交叉进行,但健康体检部分必须事先完成。

(四)认真做好工作总结

各点校按照要求完成检测、复测及检测卡片填写后,对整个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并形成简要书面材料,与检测卡片(数据)一并上报市监测站。

五、强化督导检查

(一)督查组织

省、市两级质量监控监测工作组根据要求,成立若干个督查组对监测点校的工作进行督查,并形成书面总结材料,连同相关表格一并报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监控工作组。省教育厅还将对各市监测站相关工作进行督查。

(二)督查内容

1.监测组织工作。包括方案制定、动员布置、人员调配、学生组织、经费支撑、安全保障等。

2.测试人员配备。包括检测人员的来源、构成、数量以及检测人员培训与考核工作情况。

3.师生员工参与程度。包括检测人员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抽样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学校采取的激励措施。

4.设施设备配置。包括检测用设施器材是否齐全、精准,健康体检用房屋设置是否规范,运动场地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等。

5.监测质量监控。包括检测人员技术规范掌握程度、监测点校专职质量监控人员履职情况以及学生检测项目抽检情况等。

(三)督查流程

1.听取市(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情况汇报。

2.查阅省、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文件、方案和工作安排等。

3.查看测试现场人员分工、流程安排、场地设置、测试环境、安全保障等。

4.抽查学生检测卡片登记是否规范和进行验核。

5.随机抽取不少于5-10名学生进行适宜项目的抽测,并与监测点校原始测试数据进行比对。

6.及时反馈督查情况,对存在问题较多或检测数据差错率较大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四)督查频度

1.监测点校根据要求,专职质量监控工作人员每天对监测现场进行检查,对上午和下午的监测数据分别进行一次抽测、复核工作,并做好记录。

2.市级质量监控组织要采取随机抽查或巡查的方式对省级监测点校的质量监控工作进行督查。其中,每年监测期间随机抽查不少于2所学校。

3.省级质量监控组织重点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各市和监测点校进行督查。每年随机抽查的市不少于4个,高校不少于3所,每个市的监测点校不少于2所。

(五)督查要求

1.督查组要深入到各监测点校根据督查要求进行现场督查,做到工作认真细致,重点环节一个不漏。

2.督查组要按督查评分标准独立进行打分,按规定完成随机抽查项目并填好相关表格(见附表二)。

3.督查组要对督查情况进行综合,及时将督查结果向监测点校反馈。

4.省、市两级督查组要形成书面总结并及时报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质量监控工作组。

5.督查组要注意收集各市(校)的典型经验与工作特色。

6.省督查组对各市监测站督查情况也应形成书面报告,并填写督查评分表(见附表三)。

六、强化监测数据管理

(一)确定专职人员。各市监测站指定专门管理员参加省级数据管理员培训,不应中途调换,造成工作脱节。确需调换的,应及时到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站重新接受专门培训。数据管理员负责本市数据审核、录入、上报和保管等管理工作。监测点校要发挥专职质量监控人员的作用,现场查验工作流程、数据采集、表格填写是否规范。

(二)做好数据复核。各市数据管理员负责监测点校数据的查收。录入前,要在监测点校数据审核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对检测卡片进行逐项复核,对可疑数据应向专业人员进行核实,确实不符合要求的卡片要作为废表处理。对数据错误较多或未按规定要求填写数据的点校,要责成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重测。

(三)做好数据录入。各市数据管理员可组织人员,按照省监测站提供的统一软件进行双人单机数据录入。录入人员要忠实检测卡片的项目和内容,不得更改卡片上的数据或重复录入。

(四)做好数据上报。数据录入后,数据管理员应对本市数据进行逻辑校对,确定无误后报市监测站负责人审批(见附表四)。各市监测站在规定时间内将本市监测工作总结、监测数据以及监测数据审批表一并上报省监测站。

(五)做好数据保管保密。各市监测站要加强本市监测数据的保管与保密工作。各监测点校的原始检测卡片应分年度进行归档。数据录入用计算机应实行单机操作,不得连接互联网。上报的数据应录入新的U盘或刻成专用光盘递送,不得在网上传输。本市监测数据除按规定上报至省监测站外,未经本市人民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授权同意,不得随意公布或外泄监测数据。

七、建立监测工作奖励制度

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站将根据各市监测工作组织情况、监测数据准确程度、质量监控工作以及省市级督导检查情况,从准确性、规范性、时效性和保密性等方面对各市(校)监测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对出色完成监测工作的市(校)予以表彰或奖励,对不符合要求的监测点校责令其重测或整改,对重复出现差错或整改不力的监测点校予以通报批评。

详细内容请下载附件!

附件下载: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现场考察专家工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