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金坛区金沙高级中学网站!
设为首首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校级课题>>阅览文章
现代信息技术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整合课题研究

作者: 佚名 | 发布时间: 2015/11/18 20:21:54 | 12641次浏览

现代信息技术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

的比较与整合课题研究

结题 研究

胡 纯

《现代信息技术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整合研究》课题是江 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3年度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的子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在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对总课题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特性与人类记忆、联想的认知结构相类似,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使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得以实现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并与学科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工具,而且能拓展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把学习看作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其“万物于眼前,观古今于须臾”的特质,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拓展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正因如此,“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的共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选择以《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整合》作为研究子课题。拟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出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或操作程序,同时努力构建起一支新课程意识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科研队伍,优化教师教学行为;通过课题研究,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同时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中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通过研究,以求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经过研究,将探索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模式:把现代信息技术定义为学具,有效地辅助学生认知、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本课题依据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的理论运用现代教育的思想和系统论、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中学地理课堂电化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方法。

1现代教育思想:

(1)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被称为四大支柱的教育,是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应付各种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3)现代教学结构,是在传统教学系统中,多了教学媒体。即: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独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而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现代教学结构。

2现代教学理论:

(1)教学的涵义:教学,概括地讲,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可见,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交往的主渠道,以知识传播为基础的过程。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陶冶品德和美感,形成全面的个性,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

(2)教学设计的理论: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面向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注意了如下几方面:强调教与学的结合;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情境创设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重视可操作性。

(3)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换一种说法,“教学设计模式是思考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用一组精心设计的基本概念,也就是几个主要变量来解释课堂教学里的师生活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90年代的教学设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范畴,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案例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等。

1.行动研究法:教师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案例研究法:以真实教学案例的采集、剖析为主要内容,发动教师参与,经过反思、筛选、提炼出不同课型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形成稳定的、具有理论支撑的教学结构。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促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教育理念的理解,并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操作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2.通过研究,开发出一批适应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总结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确保在试验研究期间,出优秀课例、课件和论文等。

3.通过实验研究,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库。

四、研究过程与步骤

1. 准备阶段:(201210—201303)

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充分认识转变教育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训学习有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1)成立课题实验小组,明确分工。

(2)确定研究方向,拟订课题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提交上级部门审批;制定具体措施计划,完成课题方案。

(3)健全、完善课题实验的相关制度。

本阶段研究方法:查阅文献法、调查法,培训法,归纳法

2.实践研究阶段:(201303—201507)

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地理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处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

(1)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根据研究目标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实施。

(2)加强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类、多形式培训教师,更新观念,学习人本主义理论、现代传播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理论等先进理念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切实提高实验教师的研究操作能力。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相互听课、评议,注意信息反馈,及时纠正方案,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和课件、案例等,做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的档案工作。

(4)边实验边总结,以便调整实施计划。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本阶段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归纳法和统计法。

3. 成果汇总阶段:(201508—201512)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结集,教师研究个案结集等课题结题工作,并着手推广成果与后续研究工作。

五、研究内容

1.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实质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首先,课程学习活动是在数学化学习环境中实施,即学与教的活动要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络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创作实践等环节。其次,课程学习内容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包括三层意思:通过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充分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利用全球共享的数字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学习、评议、分析和讨论;课程学习知识是经过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重构和创造。

2.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目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整合就是要求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作为学生自主、主动积极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优化地理教学,使地理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经过优化组合与重构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地理教学结构与模式的根本改革,达到教学目标。

3. 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措施

第一,最大限度地挖掘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材资源,激活与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第二,探索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整合的教学资源开发,应用推广。

第三、通过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图像、数据、图表、案例等感情材料,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感知。地理学科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的特点,地理教师搜集资料难度大。互联网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在互联网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既是教师的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如何利用?利用如何?成为目前地理教学热点,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体现地理教学的特色化与个性化,达到省时、高效、低耗的目的。

第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的整合,突破传统地理教学中难以解决的跨时空、跨区域、抽象的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规律、成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4.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利于提升师生素质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地理系统”。这一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地理教学中我非常明显的感受到这一特征。如高一地理下册中的区位(包括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城市、交通运输的点与线以及商业网点等)选择,就需要考虑各个影响因素:气候(光、热、水)、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场、交通通达性、政府政策、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乃至历史、个人偏好等社会经济因素。在不同的时空中,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又不相同,而且每一个具体的因素又在发展和变化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又对区位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是一个层次复杂多变、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而教材限于篇幅,它不可能将各区位因素的影响都进行详细的讲述,绝大部分是一带而过。因而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我只能和学生详细的学习影响某个区位选择的片面和肤浅的认识。经过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后的教学中,我就可以利用自制的专题网页,精选各个区位选择的典型例子,合理的运用文字、图片、音频等呈现手法,并通过超级链接,将其他相关材料和网络收集起来,以供学生更广泛的浏览。同时,可以通过在线讨论、举例,结合课本深入分析某一个或某几个具体事例,并通过在线提供的众多事例,使学生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影响区位的主导因素有哪些,其他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并辨证的认识各因素的动态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还能使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都可以上网自主学习,也可向网络中的其他“高手”或“大师”请教。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

有助于地理教学自身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信息素养,要能够掌握Word、Excel、Frontpage、Power Point、Flash、Photoshop、Camtasia等一系列软件的使用,才能结合教材编制出简洁美观的网页,申请并建立起自己的个人主页等。在实施教学前,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全面而详细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开放的网络教学中驾驶课堂,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高效。要实现这一过程,教师须不断完善自身的技能结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这无疑促进了教师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

4.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过程是师生传统地位转变的过程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以教师、学生、材料为三点,教室为学习中心场所的相对封闭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班级授课,利用黑板、粉笔、挂图、地球仪等教具辅助教学,将知识传递灌输给学生。在这一模式下,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就是从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将媒体由原来教师演示的工具转变为学生认知工具;更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材,学生可因自身能力控制学习进度,只要主机不关,就可以利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计算机随时访问主页,延伸了课堂时空。

六、研究成果

(一)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地理学习的普遍兴趣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在我校学生中地理学科的认同度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由被动趋向于主动,乐于接受老师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的良好氛围,学生从课堂笔记、课后复习两方面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二)在学业水平测试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2015年3月的江苏省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测试中地理学科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通过率99.53%,达A率16.8%。

(三)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教学基本功。

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组成员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也一步步加深,课题组成员及时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方式进行总结,撰写论文参加各类评比与发表,使课题研究的成果及时体现。同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评比。具体见下表:

姓名

题 目

奖项与发表

胡 纯

2013年12月金坛市中小学第五批教学能手

2014年江苏省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评比

三等奖

2014年常州市年会论文

二等奖

2014年金坛市高中地理教师优质课评比

二等奖

例谈图表学习中的能力培养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年9月

2015年6月金坛市基本功大赛

二等奖

行胜于言---议高中地理教学中活动的实施

2013金坛市年会论文一等奖

浅析如何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考试与评价》2014年06期

2014年金坛市高中地理教师优质课评比

二等奖

2015年6月金坛市基本功大赛

一等奖

万海

2014年常州市年会论文

三等奖

2015年6月金坛市基本功大赛

三等奖

孙斌

2014年金坛市高中地理教师优质课评比

三等奖

七、研究后的思考

这次的课题研究,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如何研究课题,用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认真地做一件事,不论成效结果怎样,坚持就是一种成长。研究过程中,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对比相关的概念,做问卷调查,写分析报告,收集材料等等,这些工作全由组员合作完成,由之前的难以想象到完成后的难以置信。当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一是由于缺乏课题研究的学习与经验,对于问题的现状、原因与措施挖掘的不够深刻,总结得尚不够细致。由于课题组成员经验及能力各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得出的研究成效局限于以上内容。二是由于种种原因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库没有能够持续维护。

这次课题研究结束后,课堂依然在继续,探讨依然在前进。地理学科的时代性也要求着我们的教学要适应新的需要。今后我们课题组所以成员一定会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研究学习作铺垫。

2015年11月

现代信息技术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整合课题研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