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作者: 佚名 | 发布时间: 2013/5/12 20:05:20 | 6164次浏览
现代信息技术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
的比较与整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胡 纯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把学习看作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其“万物于眼前,观古今于须臾”的特质,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拓展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正因如此,“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的共识。
我校作为一所民办中学,自购置计算机多媒体后,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关系并没有因此发生重大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仅仅停留在辅助教学上,仅仅是教师教学手段的补充。它更象是录像,只能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东西,以此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作为信息源的功能,其“双向交互性”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并没有形成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其中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也就了一句空话。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整合的研究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选择以《现代信息技术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整合》作为研究子课题。拟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因素,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或操作程序,同时努力构建起一支新课程意识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科研队伍,优化教师教学行为;通过课题研究,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同时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中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通过研究,以求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经过研究,将探索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模式:把现代信息技术定义为学具,有效地辅助学生认知、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完成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是我校开展的总课题研究。大多数教师能把计算机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使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自主学习增多,同时利用网络技术也导致师生互动方式趋向于更为民主与和谐;教师的信息素养明显提高,教师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参加研究的4名子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在33岁左右,对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接受性,业务能力较高,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整体较高的业务水平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1.有关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总称。
传统教学模式: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学习,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教师讲解和教科书,它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但它却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有创造性地去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2.研究理论依据
现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该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发生关系后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是,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未来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它是针对传统课件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软件模式。基于人本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原则的设计思想充分注重了人的主体性,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提供了可供师生自主使用与组合的积件素材库,将CAI与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又重新交给教师和学生。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设计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教育理念的理解,并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操作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2.通过研究,开发出一批适应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总结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确保在试验研究期间,出优秀课例、课件和论文等。
3.通过实验研究,形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库。
(二)研究的内容
1.从学生的层面上来讲,本课题研究的是怎样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比较、整合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有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学会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在想学、乐学、会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信息素养,实现全面素质的提高。
2.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讲,本课题研究的是怎样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中转变观念,让教师的角色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的“讲解员”、“指导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培养兴趣,掌握技能,形成特长,提高素质、同时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并在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验的操作经验。
3.从媒体层面来讲,本课题研究的是怎样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中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4.从教学层面来讲,本课题研究的是怎样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中使教学内容的星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多种新型教学方注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怎样在比较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效整合,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最优化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成了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三)课题实施过程
1. 准备阶段:(201210—201303)
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充分认识转变教育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训学习有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1)成立课题实验小组,明确分工。
(2)确定研究方向,拟订课题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提交上级部门审批;制定具体措施计划,完成课题方案。
(3)健全、完善课题实验的相关制度。
本阶段研究方法:查阅文献法、调查法,培训法,归纳法
2、实践研究阶段:(201303—201507)
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地理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处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
(1)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根据研究目标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实施。
(2)加强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类、多形式培训教师,更新观念,学习人本主义理论、现代传播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理论等先进理念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切实提高实验教师的研究操作能力。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相互听课、评议,注意信息反馈,及时纠正方案,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编辑优秀教案和课件、案例等,做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的档案工作。
(4)边实验边总结,以便调整实施计划。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本阶段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归纳法和统计法。
3. 成果汇总阶段:(201508—201512)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结集,教师研究个案结集等课题结题工作,并着手推广成果与后续研究工作。
(四)研究的方法
1.案例研究法——以真实教学案例的采集、剖析为主要内容,发动教师参与,经过反思、筛选、提炼出不同课型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形成稳定的、具有理论支撑的教学结构。
2.行动研究法——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3.文献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理解、验证、应用。
4.调查法:对每学期举行一次调查研究,积累实验研究资料。
五、人员分工
姓名 |
专业技术职称 |
研究 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情况 |
胡纯 |
中学一级 |
地理教学 |
课题设计、方案制定比较、整合研究 |
陆丽君 |
中学一级 |
地理教学 |
课题实施研究 |
万海燕 |
中学一级 |
地理教学 |
比较、整合研究、材料收集 |
孙斌 |
中学一级 |
地理教学 |
论文材料汇编 |
崔芳 |
中学二级 |
地理教学 |
学生活动指导 |
六、预计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成果包括结题报告、论文发表获奖、教学案例集、资源库等。具体安排如下:
阶段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负责人 |
准备 阶段 |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专题学习 |
学习报告 |
胡纯 |
调研资料及相关研究报告 |
调查报告 |
陆丽君 | |
实践研究阶段 |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胡纯 |
撰写教学论文,收集整理相关案例,在期刊上发表相关文章 |
理论成果 |
陆丽君 | |
开发一批适应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及相关教案等。 |
实践成果 |
万海燕 | |
充实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库 |
实践成果 |
万海燕 | |
成果汇总阶段 |
课题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胡纯 |
整合教学的案例、论文汇编 |
理论成果 |
孙斌 | |
建设成较为完善的整合教学资源库,典型课例、教学活动。 |
实践成果 |
崔芳 |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网络 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为总课题,制定课堂的评价标准的步骤和方法。
健全高效的课题管理机制 落实课题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课题的管理制度,规范子课题的申请、立项、审批、验收等操作程序的过程化管理。完善、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科研工作表彰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监督机制,在实践研究中摸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培训课题研究骨干队伍 加强教师的学习讨论;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大学校投入力度,促进教师个人的未来发展;
创设宽松的研究环境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化、评优、评职、晋级等,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以此提高教师参与评价工作的积极性。教师工作开展所需的时间和教师外出培训等各项资金得到学校充分的保证。专款专用,经费有保障。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