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金坛区金沙高级中学网站!
设为首首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校级课题>>阅览文章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 佚名 | 发布时间: 2013/5/17 19:57:47 | 10268次浏览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创新型的人才:他们是拥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能实现创新成果价值的人。这一标准的核心就是创新。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以注入式为方式,遏止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

学校持续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来,学校在加大硬件建设同时,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80%以上的教师获得计算机操作高级证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校承担的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的整合》在课题研究结题大会上被评为江苏省二等奖。此课题构建出一套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过程和结果证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提升,创新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师生亲历实践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鼓励我们丰富、完善、推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以“创建现代学校,培育创新人才”为办学理念,全校教师一致认为实践办学理念的重要策略就是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行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打造一支科研型师资队伍,为学校的长期发展积蓄不竭动力。

信息技术为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支撑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模式的建构创造更好的条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材多媒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是建立在数字化、交互性和多媒体的基础上,这将更利于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构建有效课堂,推动师生的共同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创新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已从教学手段扩展为新的教学环境,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方面应该包括提供学生交互与合作的机会,使之建立起合作学习体系。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教学方式将由以教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有效的学习应该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评判性的思维,协调发展智能与个体。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完全支持学生之间的通信,促进交互与合作,支持情景化的虚拟真实世界活动。

基于以上四点,我校提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探索如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教学,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把学科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摸索创新出符合新课改的有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新观念,适应信息社会变化的需要。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探究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形成良好网络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探究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整合资源与学科整合,张扬学生个性,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解决: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下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现代信息技术下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及分析学校新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下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等教法的研究;学校新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的功能及技术设计方案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建构创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新课改创新教育的基础  

新课改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模式,激活并发展人所固有的创新潜质,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传统教育基于问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认为教育的功能体现在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唯一正确答案以及对其最好的处理方法,并将这些答案和方法用于以后的生活。这是一种接受教育。因此,突破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实践的根本转变,构建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关键的。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把教学过程中主体以外的一切人力因素与非人力因素都视为教学环境的范畴,这与那种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看成工具、手段的CAI相比,涵义更广泛、更深刻,因而在新课改中更有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理论价值主要是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包括本质论(何为“整合”)、目的论(为何“整合”)、方法论(如何“整合”);实践价值是在新课改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校园网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效率(课内外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效果(各科教学取得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效益(各门课程的投入与产出之比)、效能(中学教学对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所发挥的功能),从而使新课改的理念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基础:

课题主持人:金沙高级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金坛市高中化学学科带头人、2007年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化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2004年主持省陶研会《实施新课程标准营造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课题。2007年省教育学会《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2008年主持省规划办《新课程标准下提升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课题,均结题。有丰富教科研经历和管理经验。十多篇论文发表或获省市奖。

核心成员都是我校干劲足、能力强、教研热情高的具有创新精神青年骨干教师。全校教师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目前,我校教师70%为年轻教师,大多在35周岁以下,对多媒体设备、网络等较为熟悉,能主动自觉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高中学生对电脑等学习工具充满好奇,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中最受欢迎的学科。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思维、探索能力和钻研精神,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物质及经费保障:对本课题研究,将按照需要及时投入足量资金,保证课题研究能顺利开展。对课题组组织的活动,外出考察学习培训等给予全额资助。对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成果达到出版水平的,将给予资金扶持。设立奖励资金,对发表论文、课件等成果分CN刊物、省、市级三个等级进行奖励。学校每年从校财政中单列20万元教育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经费有保障。

学校每间教室建有网络电视平台,学校建有五个多媒体教室,拥有小中大型各类学术报告厅。与省华中和市一中结成学校联盟,为教师专业进修提升以及扩大教学视野提供良好的舞台。

四、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内涵界定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其主要构成因素是:

⑴在特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所确定的主题;

⑵完成主题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任务;

⑶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步骤和过程;

⑷完成目标的一系列途径、手段和方法体系;

⑸与主题相应的课程设计;

⑹由主题、目标决定的评价方式。 

选题的理论依据 首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提供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方式为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认识论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遵循从实践—理论—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规律。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理论假设:

通过研究探索如何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来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创设“和谐互助”的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有读书,有思考,有练习,更有交流。实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提炼概括,例题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增加学生表达、交流、思维碰撞、展示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以互助学习为主,用“以学为主”的课堂取代“以讲为主”的课堂,将先生的“讲堂”变成学生互助学习、和谐研究的“学堂”,促进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

研究总目标:

基于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研究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结合起来,以便于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以适应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该课题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我们坚信,该课题的研究,必将促进我校教育科研现代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具体目标

⑴对国内外中学新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方面的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寻找适合于我校师生实际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方案。

⑵对国内外在信息技术与中学新课程整合成功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学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更合理有效的整合,建设一个更完善的学科教育资源库。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进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本土化的新型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改变教师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推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努力把信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⑷对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校新课程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的评价体系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实验,确定评价的标准、原则和可操作方法,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总体研究的基本内容设计:如何把学科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摸索创新出符合新课改的有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新观念,适应信息社会变化的需要。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探究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形成良好网络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探究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整合资源与学科整合,张扬学生个性,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和谐互助学习当中。

总课题下子课题:

⑴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

⑵现代信息技术下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⑶学校新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下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等教法的研究。

⑸学校新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学平台的功能及技术设计方案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下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本课题研究预计近三年完成(201303至201512)。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210—201303)

⑴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本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申请,制定计划目标。

⑵组建研究团队,人员培训,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⑶优化校园信息环境,丰富资源库为课题实施做好准备。

本阶段研究方法:查阅文献法、调查法,培训法,归纳法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303—201507):按照新课程依据新教材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网络资源建设。撰写研究论文;作出阶段性工作报告。

⑴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具体实施研究。

⑵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讨交流。

⑶将科研、教研、教师培训有机结合探索新的校本教研模式。

⑷各学科完善、建构不同课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⑸开展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

⑹定期开展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督促试验教师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及时收集、整理实验资料。

⑺不断补充、完善信息资料库,建好课题研究网站。

⑻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

本阶段我们进行了网络资源建设,依托学校的网络资源优势,建立了网络平台。

本阶段我们要求撰写了教学论文,阶段性工作报告等。

通过本阶段的各种活动,教师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得到提高。

本阶段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调查法、观察法、归纳法和统计法

第三阶段 成果汇总阶段(201508—201512):总结提高,汇总各项研究资料数据,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⑴整理教师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资源等,整理学生问卷、成绩统计、相关评价等,装订成册。

⑵撰写研究论文。

⑶收集整理多媒体网络教学方面的优秀方案设计。

⑷举行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总结会。

⑸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⑹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本阶段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归纳法和统计法。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⑴案例研究法——以真实教学案例的采集、剖析为主要内容,发动教师参与,经过反思、筛选、提炼出不同课型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形成稳定的、具有理论支撑的教学结构。

⑵行动研究法——引导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⑶文献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理解、验证、应用。

⑷调查法:对每学期举行一次调查研究,积累实验研究资料。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建立完善的课题研究网络 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为总课题,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特点制定子课,以学科为单位开展课题的研究,制定课堂的评价标准的步骤和方法。

健全高效的课题管理机制 落实课题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课题的管理制度,规范子课题的申请、立项、审批、验收等操作程序的过程化管理。完善、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科研工作表彰制度,科研资料管理制度,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监督机制,在实践研究中摸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培训课题研究骨干队伍 加强教师的学习讨论;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大学校投入力度,促进教师个人的未来发展;

创设宽松的研究环境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化、评优、评职、晋级等,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以此提高教师参与评价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工作开展所需的时间和教师外出培训等各项资金得到学校充分的保证。学校每年从校财政中单列20万元教育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经费有保障。

预期研究成果形式及数量

阶段成果

⑴“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简报、实验报告、研究报告

⑵有关课题的研究论文在教育专业期刊上发表

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教育教学展示活动

⑷“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相关资料汇编

⑸课堂教学公开课,示范课材料

最终成果

⑴“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典型案例集

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研究论文集

参考资料:

1.李克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http://202.112.88.32/论著选摘

3.刘茂森“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http://202.112.88.32/论著选摘

4.郭善渡“探究式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 2002年10月9日《中国教育资讯报》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6.高 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 《外国教育资料》

7.张建伟、陈 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 1999年《教育研究》

8.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1999年《教育研究》第七期

9.谢幼如、李克东“学习反映信息处理方法与应用”暨南大学出版社

10.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1997年《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1.郑毓信、梁贯成 《认知科学建构与数学教育》99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12.尚 可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