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系列谈之二
作者: 佚名 | 发布时间: 2015/6/2 19:52:10 | 6413次浏览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系列谈之二
谈 名 利
“名利”一词说起来,既宽泛,也具体;既表示收获,也表示诱惑。
名利之心人皆有。但名利又像一束魔绳,困惑人、缠绕人,处理不当,就可能为名所累,为利所伤。对待名利,在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价值。而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更是大有说道。
名利是无时不在的诱惑。常言道:“当党员的,做事不能贪图个人名利。”检点我们生活中的行囊,人人难免会遇到名利得失的考验,或提职晋升,或发展受限;或一帆风顺,或事事艰辛;或贪图享受,或甘于清贫。这种种情形如影随形,关键在于自己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名利。“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雨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这是做过七品县令的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上告诫自己不要追名逐利而写下的诗句,同样可以警示当下我们的干部要管住自己,“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否则,贪得再多、捞得再足、地位再高,待到东窗事发时也只能是南柯一梦,每个党员干部应引为鉴戒。
如何看待名利,是检验一个人品格的试金石。对共产党员来说,个人追求是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名利”,有些人看之重,追之切,而另一些人则视“名利”淡如水。在我们身边,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无不是慎独慎微、淡泊名利的坚守者。焦裕禄心中有“民利”,鞠躬尽瘁做工作,从不考虑个人名利,活着受人敬仰、死后令人怀念;袁隆平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各类荣誉,冷静待之,将奖金捐赠以表彰科技工作者和扶植新人……他们那种“名利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于那些整天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富贵的人来说,不啻是一服促醒剂。
时下,的确有少数党员干部,恶实干而好虚名,吹泡泡、说大话,不仅不为民谋利,还与民争利。共产党人不是不要名,这名首先是勤廉之名,是创先争优之名;不是不要利,这利首先是国家的利、是为人民谋福利。“争名于朝,夺利于市”,绝不是纯粹的共产党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说过,一个自觉的革命家和一个普通人不同之处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我”的态度不同,是唯我呢?还是忘我?是事事以我的利益为出发点,还是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而要达到忘我境界,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就不能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就要有不图名利的奉献精神。
所以,在名利面前,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在行动上始终恪守一份理智,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知足之心对待 “利”,以敬畏之心对待“权”,以精进之心对待“事”,惟有如此,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谈 得 失
凡事皆有得有失。其实,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在得失中度过。得多少?失几何?得失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内在信仰和道德良知。得失观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不易跑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先进性,就要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取决于每个人所在团队的需求得失。共产党员是党的一分子,所以共产党员的得失应该是与党组织的得失相统一的。在对待个人得失上,有许多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以及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失去了很多个人利益,包括自己的亲人、财产甚至生命,却赢得了人民的深切怀念和爱戴。反观刘青山、胡长清、陈良宇之流,个人贪欲横流,生活腐化堕落,看似得到许多,实则失去了民心,为党和人民所不齿,为历史所唾弃。
所以,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自己的得失统一到党组织的得失中来看待,把能否得到民心作为衡量自己得失的核心要素,对代表、维护、发展人民的利益,能够得到民心的事,即使失去一些个人利益,也要坚决去做。那些被百姓念念不忘的先进模范人物,身上都有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别人的可贵品质。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正是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事例,赢得了党和人民由衷的信赖与称颂,成就了自己崭新的人生高度。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须有良好的心态,才会获得坚韧的心理支撑。有的干部,见一些贪官、大款、大腕儿们学历不如自己,能力水平不如自己,却享受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于是就心态失衡,频频伸手,最终跌入深渊、摔得个粉身碎骨。党员干部也有七情六欲,但作为共产党人,就应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有更强的自我约束力,努力从患得患失中跳出来,坚持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坚持向前看,而不是向名利看,这是保持平和心态的一大秘诀。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决定了其为人行事的基本价值取向。从世俗眼光看,“草帽书记”杨善洲似乎是“傻帽”一个。他失去的太多太多,但却用一生的忠诚和执著守护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演绎了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受到了群众的尊敬、信赖和爱戴。“生为守大义,死成千古贤”,从这个角度看,他所得很丰厚、很珍贵、很长久。作为党员干部,不管走到哪里,都应时时刻刻用正确的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得亦淡然,失亦坦然。正确处理得与失,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应是每个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底线。(潘 跃)
谈 诱 惑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这是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的一段话,如今重温起来,仍有振聋发聩之感。
现今没有炮声隆隆的战场,但我们仍会沿用“战线”一词,广大党员干部奋战在改革发展的各条战线,也正如战争年代般冲锋陷阵,工作认真干,级别步步高,应该说,绝大部分领导干部都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可一旦身居高位,手中有权,声色犬马纷至沓来,酒色财气轮番上阵,倘若无心或无力抵挡,便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不归路,从昔日“有功之臣”,变今天阶下之囚,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糖衣炮弹,也终归是炮弹。诱惑一词,字面意思已非常明确:诱以惑之。正如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诱惑,表面光鲜诱人,其目的却是迷惑内心,让人作出错误的选择,随之而来的就是无情打击乃至覆没。这已不是新鲜的道理,而是惨痛的教训,近年一些贪官甚至高官的落马,探其堕落之由,无不自难抵引诱始,以自我迷惑终。
要免于诱惑,首在洁身自好、择善而交。胡锦涛总书记曾告诫领导干部:“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对其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倘若时时出入低俗场所,迷恋莺歌燕舞的生活;爱交“哥们”,陷入称兄道弟的江湖义气。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诱惑就在身边,只需一个缺口,你便会对抛来的“诱饵”甘之若饴,直至不能自拔。
从现实出发,人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而对于位居高处的领导干部来说,诱惑会更多、更大。与诱惑正面交锋,最能考验一个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和道德修养。能否抵挡住诱惑,无外乎两点,自律与他律。他律需要制度安排和落实,而自律要看心中的道德律令。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讲究先修身再治国平天下,其修身方法对自我约束之严,并且将这种状态在一生中一以贯之,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也应具备这样的自我约束机制:将对信仰的坚定和对人民的热爱,化为心中的敬畏,时时自省自警,持之以恒。
当然,抵制诱惑,不仅需要道德勇气,也需要人生智慧。《史记》中记载的鲁国宰相公仪休的故事引人深思:有人知道他喜欢吃鱼,于是买来送他,他却不受:“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投其所好是拉人下水的重要手段,而自知自律是最好的防范武器。
“抗拒诱惑吧,那样你才有更多的机会,做出崇高的事情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句话,或可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共勉的格言。
谈 爱 好
人总是要有一些爱好的。
有人爱舞文弄墨、有人爱把玩奇石,有人善弈、有人赏花,有人在体育运动中感受酣畅淋漓,有人在淡淡茶香中谈风论雅。爱好,可怡心养性,让生活多些味道与乐趣。
“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爱好也会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人的追求与品格。
从一个人是否常年坚持运动,能大体推断出其有无较为强健的体魄与持之以恒的毅力;从一个人是否有琴、棋、书、画等爱好,大概能衡量出其有无一定的艺术修养与和睦谦恭的气质。因此,健康、积极的业余爱好可以增长见识、培养气质,而以之为参照,总能从某种角度判断一个人的审美情趣、荣辱取舍及人生境界的高下。
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因此,共产党员,是需要在积极的兴趣爱好中缓解工作压力、强健体魄、涵养精神的。
如何培养并坚持积极的兴趣爱好呢?一是选择得当。二是发展有方。三是爱之有度。
首先要选择得当。共产党员追求兴趣特长,应该发扬高雅、舍弃低俗,以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文明高尚的业余生活,充实精神世界,磨砺坚强意志,从而在兴趣爱好中培养优秀的人格人品。
其次要发展有方。同是喜欢球类运动,初进门者仅能体会到拼杀的乐趣,但真正优秀者可以从中培养良好的协作理念,积淀“成固可喜,败亦欣然”的豁达胸怀;同是泼墨抒怀,初入门者仅能掌握技法,但造诣高者可以涵养出沉静闲适的气质和宠辱不惊的胸襟。因此,可以在时间工作允许的情况下,有所好,并精其所好。
最后,要爱之有度。积极有度的兴趣爱好可以对工作起到促进的作用,但是过度沉迷则容易“玩物丧志”。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更应将兴趣爱好与个人修养联系起来,提防不要成为别有用心之人公关的突破口。清人汪辉祖云:“近利以利来,近色以色至,事事投其性之所近,阴窃其柄。后虽悔悟,已受牵持。”因此,要做到有节有度、低调行之、好而不贪、不为物诱。
高尔基说,“人的价值表现在心灵上”。对于所有的共产党员来说,都要认真对待、审慎选择兴趣爱好,“爱”之得当,“好”之有道,从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升价值。
谈 慎 独
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党组织和群众监督之下,言行检点,遵纪守法,相对容易;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机会的时候”,独善其身,临渊履薄,比较困难。做到了后者,就是“慎独”。
“君子慎其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宋代学人陆九渊说过:“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把慎独与“不自欺”、与“无愧于心”联系起来,时时处处慎思慎行,特别是在生活圈、社交圈等远离公众视线的私人空间,在道德上坚守清白,在精神上追求高尚,在行为上坦荡磊落。
慎独,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有的党员人前恪尽职守,说话“滴水不漏”,办事循规蹈矩;人后却心浮气躁,生活上作风不检,甚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做出触犯党纪国法的事。之所以人前人后两个样,就是因为“独”是一种失去监督的特殊环境,让人以为“无人知晓”而心存侥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隐蔽之处、细微之中、人所不知之地,正是最能检验党性的“试金石”。
慎独,是拒腐防变、提高“免疫力”的良药。一个人做坏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如同身体生病一样,不外乎自身免疫力下降、外界病原侵袭两个原因。之所以强调加强党员的“慎独”修养,就是为了使“正气存内”,抵抗外界的歪风邪气。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提高党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既非美化自我的“形象包装”,更非做给人看的“沽名钓誉”。
慎独,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慎独是一个人圣洁内心世界的反映,展现出高尚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品质。共产党员加强慎独修养,不仅是完善自我的需要,更是提高党性修养的需要,是党员标准的内在要求。党员的先进性要求“平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刻冲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那么在没人看到、没人知道的时候是否能“不为莫知而止休”呢?这就需要将先进性的要求自觉付诸实践。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全党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究其根底,“四个危险”固然有外界原因所致,但更多的是某些共产党员不能慎独,先在内心深处“松了劲”。
如何才能做到慎独呢?
首先要自重。自重,即爱护自己的人格,珍视共产党员的身份。独身自处时,在心中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党的声誉、形象联系在一起。从小事着眼,从细节做起,表里如一,浩然坦荡。
其次要自省。贤者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共产党员要对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要求,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经常反思自身言行和思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此外还要自警。慎独并不是没有监督,而是一种自我监督,它是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心前提下的自我道德约束。唯有自警,在隐处下功夫,从微处下功夫,才能使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主体的自觉意志和行为。
谈 慎 微
微者,细小之事。慎微,乃是正确看待、重视和处理小事之意。
现实中,很多党员干部注意小事、注重小节,做到了慎微。但是,确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在权力、地位、金钱、美色、车子、房子等诱惑下,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考验,头脑发昏,意志薄弱,立场不稳,底线丧失,最终有的人“城门洞开”走向了犯罪。究其原因,很多就源于不能做到慎微,从对小利的追逐,到对自己小错的原宥,终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一步步的渐变,最终导致可怕的质变。
大家白居易离任杭州刺史返乡时,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倍感羞愧,自责写道:“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就为这区区的“两片石”,白居易却觉得伤了自己的“清白”。他认为:“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种自责、自检、自省,体现的是一种自我修正的精神、体现的是一种慎微的自律态度,为后人在正确对待小事小节问题上保持“慎微”作出了榜样。
封建社会的官吏尚能做到的,代表中国社会先进分子的共产党员在小事、小节上更应以“慎微”的律己态度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今天看似小事、小节,稍不注意,明天或许会发展渐变成大事、大节。
慎微,不仅体现党员干部能否严于律己,更是执政党的每个成员能否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永葆健康活力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员要在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修养、深入学习党章的基础上,不断从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中吸取营养,打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慎微,就应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筑牢思想防线,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真假、荣辱,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思想观念的侵蚀和诱惑,有正确的追求和理想。要警惕“小节”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节”入手,避免由“小节”演化成失节,始终做到洁身自好、自重自爱,为民服务。
总之一句话,慎微行事,小节不可随便,小节不可无度。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用“小节并非无害,而是一切大害的开始,小节不保终累大德”的古训告诫自己,踏实做事,清白做人。
谈 监 督
监督,这是时下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似乎什么事情,社会都在期盼监督,人们往往也将诸多问题频发的症结归结为缺少监督,但实现监督恰恰又最具难度。因为自觉接受监督,勇于面对监督,正确看待监督,主动服从监督,好像已经成为一种高标准的品节。其实,对共产党员,尤其对党员干部来说,接受监督,是其政治生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或者说,是基本的政治素养。
所谓监督,就是督促和监察。其中既包括对党员干部所从事工作的督促,并防患未然,也包含出现问题后的批评和检举,直至诉诸党纪国法。监督不仅仅是对负面的谴责,更重要的是督促,让工作可以日臻完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严重了,还可能违法乱纪,而身为手中掌握了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其过错,其违法乱纪,远比普通人的危害要大得多。社会对他们监督,他们受监督,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是少犯过错、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最有效形式。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凡是党员干部失去监督、缺少监督之时,就是党的事业遭受挫折之日。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也是人民的公仆。所以,公仆接受公众的监督,天经地义。拒绝监督就等于否认自身的公仆定位,反对监督就是不承认自己献身的是党的事业。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是党章对党的干部的基本要求,逃避监督或者排斥监督,也就丧失了作为党的干部的起码资格。
党员干部,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另一方面更要主动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而后者往往体现在舆论监督之中,因为只有舆论监督才可能体现出群众监督的效果。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舆论监督经常显得比较公开、直接、不留情面,甚至还有误解、曲解以致中伤的时候。面对舆论的监督,除了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那些恶意的中伤外,党员干部都应该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看起来,这样的态度似乎会承受更重的压力,会带来更多的责难,也会导致更强的舆论关注,但是,既然身为党员干部,这也是不能不付出的一种代价。犹如想做公众人物就不得不失去一些隐私那样,想做党员干部,就必须担当被监督的角色,担当受责备的风险。
如今有一种观点很盛行,而且还来自一些党员干部,说是很多社会问题是由于舆论监督才得以流播出来的,其实这是颠倒了逻辑次序,问题存在在先,而舆论监督只是结果。事实是,健康的舆论监督有益于及时发现问题,有助于及时沟通信息,更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还可以有效避免问题的恶化。
每个党员干部必须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是舆论监督的天然对象,监督党员干部是舆论的职责所在;解决问题是党员干部的分内事,出了问题,舆论当然首先要问责党员干部。
接受监督、尊重监督、善待监督、爱护监督,应该说,是党员干部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