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读书笔记选登——我读《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我读《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作者: 贺丽霞 | 发布时间: 2014/9/11 16:12:28 | 6379次浏览
当洗尽了铅华也落尽了繁花,“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我发自内心的话语。
先声明一下,这个观点不是我提出的,这是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主任于永年的观点,但其实我心里是早已有了这类看法的。
相同的是,于永年也早有了这个观点。不同的是,他觉得大家都明白这一观点,无需多说,所以没写,只是在听了很多课和读了报刊上一些文章后,才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说说;而我呢,一直没说是自我感觉人轻言微、怕人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心理在作祟。而今已有了于永年主任率先挺身的呐喊,我也不怕在此做一回为他擂鼓摇旗的追随帮衬者了。
于永年主任的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副标题“探索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点”,这样的正副标题相得益彰,语简声宏。文章以叙述为主,所叙事例翔实典型;以议论为辅,寥寥几句表达所感。如果单纯就事例而言也不太独特,如同单纯就文中感想而言也不够新颖,甚至还会让人觉得有老生常谈之嫌。但把文中事例与作者观点结合在一起,就给人一种很强的说服力。
在这里我权且当一下传声筒,举几个文中事例和作者的观点与大家共享。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中的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结果,李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0点几)。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抱怨说,中学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怎么把责任推到我们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 1997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它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关羽》,让邓老师大为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日记中,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在这个班里,日记只是一种形式。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文”。我对邓老师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邓老师接着说:“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学生,这叫大放异彩!”
杨老师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书包里装的一本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于许多回目都能背下来了。他一边务农,一边继续找书读。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名著。有的似懂非懂。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了镇上办的中学。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说冯读的书比别人多,悟性好,说他肯定是“书香门第”。冯先生说,他是真正的“稻香门第”,甚至是“饥寒门第”。丁老师对冯其庸十分器重,这使冯很受鼓舞。冯先生说,丁老师有三句话深深地影响着他。一句是:“读书要早,著书要晚。”冯先生后来虽然又被迫辍学,回家务农,但读书仍不间断。第二句是:“读书要从识字开始。”第三句是:“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看几遍。” 冯其庸先生说:“我现在快八十岁了,回过头来想想,丁老师的这几句话,仍旧是对的。我现在无论是读书和写作,总是不敢忘记这几句话。而且总觉得自己读书太少,自己的古文学得功夫太差,自己写好的文章更要多看几遍,五到十遍才敢放手!”
丁约斋老师怎样教语文的?一是赏识学生,二是启发点拨,教给方法。冯先生的例子,也再次告诉我们,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
以上所举3个事例,我没有进行任何改动,我是想把于永正主任的部分原汁原味捧给大家,哪怕是小小地激发大家也想去用心看看他全文的念想一下,我也会是欢天喜地的。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这是吹尽黄沙至理之见。当然如果我们大家也都能把这一理念落实到平时的教学行动去,我想,这可不仅是我欢天喜地,也不仅是于永正主任欢天喜地,实乃是我们祖国语文教育要欢天喜地的了。